公开课回顾 | 膳食补充抗性淀粉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NAFLD

2023-11-11 19:58:29, 麦特绘谱 麦特绘谱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10月26日,麦特绘谱特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龙晓雪博士,带来关于《抗性淀粉通过改变肠道菌群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肝内甘油三酯含量》的专题报告。龙博从抗性淀粉对NAFLD的干预疗效、抗性淀粉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介导抗性淀粉作用的关键菌及代谢物等方向进行了详细分享。现将本场课程的回放视频公开,供大家学习和重温。



课后答疑环节交流热烈,龙博解答了诸多老师的提问,现将相关内容整理如下,方便大家翻阅。


1

关于FMT的粪菌样本


FMT使用的粪菌供者的选择标准是什么?选择的是新鲜还是冻存的粪便?粪菌制备获得菌液的方法如何,需做怎样的预处理再进行冻存?冻存的粪菌样本怎么保证菌群的活性,一般可保存多长时间?

粪菌供者是选择每组肝内脂肪含量变化最接近该组平均值的受试者。访视时,我们让所有受试者留取新鲜粪便约500mg,在厌氧柜中用5ml含0.2g/L Na2S和0.5g/L半胱氨酸的PBS充分溶解。离心后在厌氧环境中收集上清液,并按照甘油:上清液=2:8的比例加入灭菌后的甘油,混匀后分装于-80℃冻存备用。在确定供者后,使用冻存的粪便上清液进行灌胃。研究显示冻存菌群和新鲜菌群的效果相当,冻存1年后依然可以进行菌群移植治疗。


2

关于抗性淀粉干预的实验设计方面


请问临床研究中如何排除日常饮食中含有的抗性淀粉的影响?比如对照组人群可能吃更多的青香蕉、马铃薯玉米等。

本研究中对照组和抗性淀粉组的背景饮食的食谱统一,总能量依据受试者理想体重制定,两组间背景饮食提供的三大营养素和膳食纤维占比相同,受试者需全程记录饮食,并由营养师全程监测督导,营养师在每次访视时对膳食记录进行审查和指导。我们分析的饮食数据来看,两组背景饮食摄入的膳食纤维量基本是一致的。


请问在这项研究的日常饮食评估计算里面,有方法可以计算出日常饮食中抗性淀粉摄入量吗?比如要吃多少食物,能达到试验组40g抗性淀粉的干预量,指导临床病人的营养干预达到减轻脂肪肝的疗效。

本研究中,由于对照组和抗性淀粉组的背景饮食的食谱统一,未计算日常饮食中的抗性淀粉摄入量。依据文献报道,随着研磨工艺的发展,精加工食物日益普及,在西方发达国家,日常饮食中的抗性淀粉的摄入仅为3-8克/天。全谷物和杂粮中含有丰富的天然抗性淀粉,推荐代谢相关疾病患者多食用全谷物和杂粮代替日常的精米精面达到增加抗性淀粉摄入的目的。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天摄入50~150g的全谷物。


通过怎样的方法排除了抗性淀粉对体重的影响改善NAFLD?

在使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两组间各临床指标的差异时,将体重的降低纳入模型,校正体重的降低后两组临床指标的比较依然存在显著差异,以此证明抗性淀粉对NAFLD的改善不完全依赖于体重。


请问抗性淀粉依从性是怎么衡量的呢?

在临床试验干预期间,我们每次访视发放1个访视周期的淀粉量,并要求受试者在使用淀粉后保留空袋子,下一次访视时将空袋子和剩余的淀粉交还给我们。空袋子数视为服用淀粉的餐数,除以该访视周期受试者应当服用淀粉的餐数,用计算得到的百分比评估该受试者在本次随访期间的淀粉依从性。


对于干预组和对照组的饮食推荐,如果有患者依从性低,如何评估以及是否剔除呢?

按照意向性分析原则,应当尽可能纳入所有接受随机化的受试者,减少试验偏倚。我们的研究中所有随机化之后接受了至少一次干预并至少接受过一次干预后有效性评估的受试者均纳入数据分析,不会因为依从性差剔除。访视时,如果发现受试者饮食依从性低,我们会对受试者进行饮食宣教和科普,在随访期间也会有营养讲座和微信或电话督促。


在抗性淀粉或安慰剂干预过程中是否进行NAFLD标准治疗?如果不进行,是否会恶化疾病进展?如果进行,结果分析时如何去除由治疗干预引起的差异?

临床试验中我们纳入的受试者都是未经药物治疗NAFLD的,如果筛查时发现受试者肝酶或者血脂特别高,会建议受试者及时就医,并视为筛选失败。临床上NAFLD的治疗主要是生活方式干预,本试验中,所有受试者都接受了一样的平衡膳食干预,未发现疾病恶化,干预后两组受试者体重都有所降低也反映了这一点。


4°C过夜对食物中抗性淀粉含量影响是否会很大?

研究发现0~4°C是淀粉回生的最佳温度,24h左右基本回生完成,所以4°C过夜可以促进淀粉回生,能产生最多的回生淀粉,也就是第三种类型的抗性淀粉。日常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增加抗性淀粉摄入。


请问志愿者实验是怎么完成的呢?是在医院统一招募志愿者然后分组干预吗?

临床我们是在医院张贴招募广告,根据受试者报名顺序进行逐个筛查,通过后使用随机数表法在双盲的情况下随机分入对照组或者抗性淀粉组,然后逐个进入干预随访期,并不是统一招募、分组。


驱动物种分析的原理是?麻烦再提供一下您说的首次采用这种方法的文章。

驱动物种分析原理是留一法(leave-one-out analysis),即去掉某一物种及其所有基因后,对关注的宏基因组功能模块与临床指标的关联再次进行分析,如果相关性明显降低则将该物种视为这种关联的驱动物种。首次使用这种分析方法的文章是Human gut microbes impact host serum metabolome and insulin sensitivity. Nature. 2016 Jul 21;535(7612):376-81。该团队也另外发表了驱动物种分析的protocol文章:A computational framework to integrate high-throughput ''-omics'' dataset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mechanistic links. Nat Protoc. 2018 Dec;13(12):2781-2800。


3

数据分析方面


FDR q界值文中在0.1-0.2,既往好像取0.05或者0.01比较多,这个值是怎么选择的呢?

这个只是统计学上对假阳性的估计,还是要对特定研究具体分析了(如研究者在数据挖掘不同阶段对假阳的容忍度)。0.1-0.2也是在很多高水平文章中使用过的,更宽松的界值是为了避免漏掉潜在的重要细菌或代谢物,而且我们的关键代谢物或菌种是多种分析相互进行印证的。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B站回放链接!


END


Metabo-Profile

全产品一览



关注了解更多


扫码关注“麦特绘谱”公众号

扫码关注“麦特绘谱”视频号

扫码关注“麦特绘谱”B站账号

扫码关注“麦特绘谱”知乎号


分享

点赞

在看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Copyright ©2007-2023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