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吸附科普百问(应用篇51-55问)

2023-04-17 23:55:18, 杨正红 理化联科(北京)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Chapter 03 应用篇









51

含有微孔和介孔的吸附等温线是什么样的?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信息?




      样品一旦清洁后,就要转移至外置的杜瓦瓶(或其它恒温浴)中使其处于恒温状态。然后,使少量的气体(被吸附物,即吸附质)逐步进入被抽真空的样品管。进入样品管的吸附质分子很快便到达固体样品(即吸附剂)上每一个孔的表面。如果样品既有微孔也有介孔,那么其吸附等温线应该包含如下几个阶段:

    (1)极低压力下的微孔填充(相对压力小于0.01)区:含微孔样品的等温线初始段呈明显大而陡的上升,然后弯曲成平台(见图3-1)。这一段曲线的数据可以表征微孔体积和微孔分布。因为其孔径接近于气体分子直径,所以选择正确的吸附质气体是十分必要的。    

图3-1 极低压力下的吸附行为(微孔填充)


    (2)单层吸附区:随着越来越多的气体分子被导入系统,当微孔被填满,吸附质分子会在整个吸附剂表面形成一个薄层。吸附等温线呈现像膝盖似的弯曲(见图3-2)。

图3-2 低压下的吸附行为(单层吸附)


   (3)多层吸附区:紧接着吸附曲线进入平台区,表明在这里发生了表面多层吸附(见图3-3)。BET理论恰恰需要在这个阶段的吸附曲线数据计算比表面积。

图3-3 中等压力下的吸附行为(多层吸附)


   (4)毛细管凝聚区:当相对压力大于0.4时,持续地多层吸附伴随着毛细管凝聚过程(见图3-4)。毛细管凝聚即在孔道中的被吸附气体随分压比增高转化为近似液体的过程,描述这一过程的经典方程是开尔文方程。该方程量化了平衡气体压力与可以凝聚气体的毛细管尺寸的比例。利用Barrett, Joyner and Halenda (BJH) 法等计算方法可以根据平衡气体压力计算孔径,得到累积的或微分孔径分布图。

       随着吸附质平衡压力趋于饱和,吸附剂的孔道将被吸附质完全填充。如果知道吸附质的密度,就可以计算出其所占的体积,然后就可以相应地计算出样品的总孔体积。如果此时我们将吸附过程逆向操作,从系统中逐步减少气体量,就可以得到脱附等温线。

       由于吸附和脱附的机理不同,吸附和脱附等温线很少能够重叠。等温线的回滞现象与固体颗粒的孔形有关。

图3-4 相对高压下的吸附行为(毛细管凝聚)



52

吸附等温线都有哪些类型?




      在1985年,IUPAC建议物理吸附等温线分为六种类型。然而,经过30年的发展,各种新的特征类型等温线已经出现,并证明了与其密切相关的特定孔结构。所以,于2015年,IUPAC更新了原有的分类。新规范的主要变化是I类、IV类吸附等温线增加了亚分类,用孔宽代替了孔径。所提出的新的物理吸附等温线分类如图3-5所示。

图3-5 新的物理吸附等温线


53

I类吸附等温线都有哪些特点?哪种多孔材料表现为I类吸附等温线?





     

     I型等温线弯向p/p轴,其后的曲线呈水平或近水平状,吸附量接近一个极限值。吸附量趋于饱和是由于受到吸附气体能进入的微孔体积的制约,而不是由于内部表面积。在p/p0 非常低时吸附量急剧上升,这是因为在狭窄的微孔(分子尺寸的微孔)中,吸附剂-吸附物质的相互作用增强,从而导致在极低相对压力下的微孔填充。但当达到饱和压力时(p/p>0.99),可能会出现吸附质凝聚,导致曲线上扬。

     微孔材料表现为I类吸附等温线。对于在77K的氮气和87 K的氩气吸附而言,I(a): 是只具有狭窄微孔材料的Langmuir吸附等温线,一般孔宽小于1 nm。I(b): 微孔的孔径分布范围比较宽,可能还具有较窄介孔。这类材料的一般孔宽小于2.5 nm。

     具有相对较小外表面的微孔固体(例如,某些活性炭,沸石分子筛和某些多孔氧化物)具有可逆的I型等温线。其特点是吸附很快达到饱和。

54

II类吸附等温线都有哪些特点?哪种多孔材料表现为II类吸附等温线?





     

     无孔或大孔材料产生的气体吸附等温线呈现可逆的II类等温线。

     其线形反映了不受限制的单层-多层吸附。如果膝形部分的曲线是尖锐的,应该能看到拐点B,它是中间几乎线性部分的起点—— 该点通常对应于单层吸附完成并结束;如果这部分曲线是更渐进的弯曲(即缺少鲜明的拐点B),表明单分子层的覆盖量和多层吸附的起始量叠加。

     当p/p0=1时,还没有形成平台,吸附还没有达到饱和,多层吸附的厚度似乎可以无限制地增加。


55

III类吸附等温线都有哪些特点?哪种多孔材料表现为III类吸附等温线?





    

    III型等温线也属于无孔或大孔固体材料。它不存在B点,因此没有可识别的单分子层形成;吸附材料-吸附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对薄弱,吸附分子在表面上在最有引力的部位周边聚集。对比II型等温线,在饱和压力点(即,在p/p0=1处)的吸附量有限。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Copyright ©2007-2024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