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中的温室气体监测(上)

2021-12-23 19:24:29, 周Sir 滨松光子学商贸(中国)有限公司



先上干货,下图为滨松可以为碳排放监测提供的器件。但是卖个关子,本期文章不做具体介绍,留在下半部分单独介绍。



点击此处获取滨松整套气体监测应用相关产品样本。


“碳达峰”和“碳中和”早已成为热词了。从2020年9月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到2021年3月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我国多次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

 

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为什么要关注“碳达峰”和“碳中和”?

目前气候变化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规模空前的影响,海平面不断上升,粮食生产短缺,火灾等自然灾害频发,冰川融化等等,全球生态平衡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


导致这些灾害的原因,追根溯源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因此,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实现碳循环平衡,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首先要做的就是核算和评估环境及污染源排放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成分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臭氧O3、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CFCs)、氢代氯氟烃类化合物(HCFCs)、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

 

其中CO2CH4N2O、和O3是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成分,而CFCs、HCFCs、HFCs、PFCs和SF6则完全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为落实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按照生态环境部安排,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于今年2月成立了碳监测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在全国牵头率先开展系统的碳监测调研、方案设计和试点工作。


基于碳当量的碳排放

广义的碳排放是基于碳当量的,也就是在辐射强度上与某种温室气体质量相当的二氧化碳的量,是一种用作比较不同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度单位。一种气体的二氧化碳当量是通过把该气体吨数乘以其全球变暖潜势值(GWP)后得出。全球变暖潜势一般参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给出的值①。



碳排放的来源与检测


对于碳排放量的计算,目前有核算法和CEMS法两种,但是仅靠这两种算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为排放源分为固定污染源、散逸源、工艺过程和治理过程排放,而且流量流速和校准都是技术难点②。而大气背景的监测难点也很常见,首先C14不是稳定同位素,而且CO2在大气中浓度很高,在400 ppm,而需要监测的年波动是1-1.5 ppm③。


绝大多数的固定污染源,我国已经建立了监测系统和网络上报。环境浓度监测方面,我国自2008年起陆续建成16个国家背景监测站,其中11个站点能实时监测CO2CH4,部分背景站还开展了N2O监测。在具备条件的福建武夷山、四川海螺沟、青海门源、山东长岛、内蒙古呼伦贝尔等5个站点完成了温室气体监测系统升级改造,改造后CO2CH4监测精度达到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监测计划(WMO/GAW)针对全球本底观测提出的要求。此外,2011-2015年在31个省会城市开展了城市尺度温室气体试点监测。


图片来源:媒体


与此同时,中国、日本、美国和欧洲都发射了各自的“碳卫星”用于辅助科学地反演核算碳排放④。还基于卫星遥感技术,每年完成我国陆域范围内土地利用现状及动态监测,这还仅仅是生态监测的一部分。生态监测有助于研究生态系统“碳汇”监测。由于森林生态系统是全球陆地最大的碳源,存储了一半的碳,我国在探索在典型生态系统(森林、草原、湿地)布设监测样地,开展生物量、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结构与功能监测①。

 

生态环境部的十四五规划预算里,有大量的配额给了生态网络监测,还有信息收集和处理汇总的建设。各个地方也针对排放行业提出了计算和监测碳排放的标准。


目前在工业监测市场,各大仪器仪表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碳排放系统,更多是基于现有监测仪器的信息系统⑤⑥。但是鲜有大型公司提出新的技术手段解决监测的痛点,反而是科研单位和一些中小型企业在开发满足国家需求的设备,例如CRDS、OA-ICOS、FTIR,质谱设备等等,来比肩国际上流行的设备商。


国产仪器仪表气体的监测大致可以分为排放源的监测和大气背景的监测。固定污染源的监测标准里已经提出了CO2、CO、NOx、SOx、O3、NH3的实时监测手段。


国家已经有了相应的大气背景测试标准。主要还是涉及二氧化碳CO2、甲烷CH4,而且主要还是由国家气象局提出的。


参考技术标准列表:


标准一:

《大气二氧化碳(CO2)光腔衰荡光谱观测系统》(GB/T 34415-2017)由中国气象局提出,规定了基于光腔衰荡光谱观测系统观测本底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


标准二:

《温室气体甲烷测量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法》(GB/T 34287-2017)由中国气象局提出,规定了使用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法测量环境大气温室气体甲烷浓度。


标准三: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测量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法》(GB/T 34286-2017)由中国气象局提出,规定了使用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法测量环境大气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浓度。


其他相关标准列表:

《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测量商轴积分腔输出光潜法 》  GB/T34286 一 2017 

《 气相色谱法本底大气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在线观测方法 》 GB/T 31705一 2015

《 生活垃圾焚烧污染物控制标准 》 GB/T 18485一 2007

《 气体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 GB/T 8984 一 2008

《 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 》 HU / T75 一 2007

《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观测规范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法 》QX/T 429 一 2018

《 大气环境空气无机有害气体的应急益测便携式傅里叶红外仪法 》 H920 一 2017

《 固定污染源度气二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 HJ870 一 2017

《 本底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瓶采样测定方法-非色散红外法 》 Qx/T 67 一 2007 

《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 GB9078 一 1996

《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 37 部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 GBZ/T 300.37 一 2017

《 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 》 Hl/T 212 - 2005

《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颚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 GB/T16157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 HJ/T76 一 200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 

《 固定污染:源姻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 》 H/T75 一 2007

《 固定污染源废气二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 HJ870 一 2017


从身边做起的节能减排

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下班关闭电脑代替待机,夏天空调温度控制在26℃,随手关闭不用的台灯,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纸张双面用。


再小的力量,乘以14亿都可以推山填海;再大的困难,除以14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我们举手投足之间也可以为实现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THE END
编辑:又又



内容提供



小编传送门

更多精彩内容


看到这些气体分析案例前,我都不知道QCL这么能耐!

红外激光光谱:谢邀,痕量气体检测,用QCL确实香

QCL的基础知识及气体分析中的应用(内含滨松优惠信息)

滨松:关注QCL市场发展,研制高精度中红外器件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Copyright ©2007-2024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