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分钟,了解超导效应始末和默克解决方案

2023-08-11 17:17:01 默克生命科学


对于很多物质来说,当温度足够低时,它们的电阻率就会瞬间降至零,这种现象被称为超导效应。


1911年, 荷兰物理学家昂内斯[1]在测量金属汞的剩余电阻率时, 首次发现当温度降低到临界温度4.2 K附近时, 汞出现了超导效应。1933年, 德国物理学家迈斯纳和奥克森菲尔德[2]发现了超导体的另一个基本性质,当材料处于超导状态时,将完全排斥磁场,超导体内的磁感应强度为零,即“迈斯纳效应”。1962年, 英国的约瑟夫森[3]从提出了超导电子对隧穿的约瑟夫森效应, 并很快被实验所证实。零电阻、迈斯纳效应和约瑟夫森效应等构成了超导体应用的主要物理基础, 揭示了超导应用的巨大潜力。




超导体的应用可分为三类: 强电应用、弱电应用和抗磁性应用。强电应用即大电流应用, 包括超导磁体、超导发电、输电和储能; 弱电应用即电子学应用, 包括超导数字电路、超导传感器/探测器、超导微波器件等; 抗磁性应用主要包括磁悬浮列车和热核聚变反应堆等[4]


然而,迄今为止超导现象的实现,需要严格的环境条件,如极低温超高压。这样严格的条件极大地限制的超导材料的应用。因此,如何在常温常压下实现超导效应成为近来最受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并且有望引起一段新的“工业革命”。


2020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和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的研究小组在自然杂志报道了基于碳-硫-氢体系的室温高压超导体。在267 ± 10 GPa的压强下,最高临界温度可达到287.7 ± 1.2 K(约15摄氏度)。这项研究在数据的处理和解读方面引起了争议,但是为常温超导体的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5]


近日,韩国科研团队[6]宣布发现了室温常压状态下的超导体,并将其命名为LK-99。研究人员在不同的温度下测量了电压和电流,最终得到的电阻在10⁻⁶到10⁻⁹ Ω·cm之间。同时研究人员还利用气相沉积技术制备了薄膜,并且测得电阻为10⁻¹¹ Ω·cm。

从超导现象被发现以来,科学家发现了众多超导材料。从结构和组成上来说,超导材料可以分成如下几种:

1)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单质(如汞,铅和铌等),合金(如铌钛合金与铌锗合金等)与金属间化合物(铌锡化合物和硼化镁等);

2)陶瓷材料,包括谢弗雷尔相化合物(Chevrel compound),铜氧化物,铁氧化物和钌氧化物等; 

3)有机化合物,如K₃C₆₀和Cs₃C₆₀等; 

4)半导体及绝缘体,如碳化硅,石墨等[7]


默克致力于为能源,光电,半导体领域的开发和生产提供各类解决方案和服务,包括高纯度无机盐,氧化物和单质。无论您的工作处于哪个阶段,我们都能满足您的需求。


单质



产品

(可点击查看)

规格

货号

(可点击查看)

铜Cu

99.999%痕量金属

203122

铁Fe

99.99%痕量金属

413054

磷P

99.995%

808970

铅Pb

99.95%痕量金属

391352

汞Hg

99.99%痕量金属

261017

铌Nb

99.8%痕量金属

262781

钒V

99.9%痕量金属

774073

砷As

99.999%痕量金属

202657

铋Bi

99.999%痕量金属

556130

硒Se

99.999%痕量金属

204307


无机盐和氧化物



产品

(可点击查看)

规格

货号

(可点击查看)

砷化铁AsFe

99.5%痕量金属

709018

氟化镧LaF₃

99.99%痕量金属

449857

硫酸铅PbSO₄

99.995%痕量金属

254258

氧化镧La₂O₃

99.99%痕量金属

199923

氧化镍NiO

99.99%痕量金属

203882

氧化铅PbO

99.999%痕量金属

203610

三氧化二镓Ga₂O₃

99.99%痕量金属

215066


电子级超高纯溶剂



产品

(可点击查看)

规格

货号

(可点击查看)

异丙醇

99.999%痕量金属

733458

乙腈

99.999%痕量金属

733466

辛烷

99.999%痕量金属

657042


作为领先的材料供应商,默克能够提供完整的材料解决方案。点击下图,领取完整版默克高纯材料清单。



向上滑动阅览文献

[1] Onnes H K, Phys. Lab. Univ. Leiden 120b 122 (1911)

[2] Meissner W, Ochsenfeld R, Naturwiss 21 787 (1933)

[3] Josephson et al. Phys. Lett. 1 251 (1962)

[4] Li Acta Phys. Sin., 2021, 70(1): 018501.

[5] Snider, E., Dasenbrock-Gammon, N., McBride, R. et al.  Nature 586, 373–377 (2020)

[6] S. Lee, J. Kim, and Y.W. Kwon, arXiv: 2307.12008 (2023).

[7] Chao Yao, Yanwei Ma, iScience 24, 102541 (2021)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Copyright ©2007-2024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