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蜜糖天使,防控出生缺陷

2023-02-13 13:05:01, ABI 赛默飞世尔科技生命科学产品


唐氏综合征日由来

每年3月21日是世界唐氏综合征日,选择这一天是因为321这组数字象征3条21号染色体。唐氏综合征学名为21-三体综合征,即患者的第21对染色体比正常人二倍体多了一条,是三体型。2011年12月,联合国大会将3月21日定为世界唐氏综合征日,每年这一天举办活动,提高公众的唐氏综合征认识。

什么是唐氏综合征?

唐氏综合征俗称“先天愚型”,是我国发生率最高的出生缺陷之一,活产婴儿的发生率为1/600-1/800。在1866年学会上,英国医生唐·约翰·朗顿(John Langdon Down)首次发表了这一病症,WHO在1965年将它定名“唐氏综合征”。1959年,法国遗传学家杰罗姆·勒琼(Jerome LeJeune)发现该病由人体第21对染色体的三体变异造成,这也是人类首次发现染色体缺陷造成的疾病。

唐氏综合征特征

唐氏综合征患儿有:

1

特殊面容,头短而小,眼距较宽,眼外侧上斜,耳位低,塌鼻梁,舌头肥大

2

皮肤缺乏弹性,较松弛,头发细软而稀疏

3

大部分患儿手掌有断掌纹。关节屈曲,小指一般向内弯曲。运动或静止时稳定性差,姿势异常

4

患儿出生时肌张力差,会出现嗜睡和进食困难的情况,发育迟缓,身材矮小,智力低下,性格较温和,故称“蜜糖天使”

5

儿童期呈现矮胖体型,喜欢模仿别人动作。男性患儿成年后无生育能力,女性可能有生育能力

6

多合并有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和消化道畸形等,老年痴呆症患病几率增加

风险因素

高龄 

高龄孕妇会加剧婴儿患有唐氏综合征风险。随着产妇年龄的增加,卵子形成过程中会引起染色体不分离现象的増加。但是,另一方面,大约80%的综合征患婴由35岁以下产妇所生,这与35岁以下妇女妊娠比例较高有关。

致畸物质 

父母双方接触放射线、化学药物和毒物等。

疾病影响 

母亲妊娠期病毒感染、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等因素。

诊断和预防

唐氏综合征是先天性遗传病,所有怀孕女性均有生育唐氏儿的可能。就目前医学技术水平来说,唐氏儿尚无法治愈,只能在出生前孕检避免或者后天教导减轻唐氏综合征对患儿的伤害。

传统唐筛 

在我国,唐筛是每个孕妇必做的一项重要检查。通过抽取孕妇静脉血,检测血液中甲胎蛋白A(AFP)、人绒毛膜性腺激素(β-hCG)和游离雌三醇(uE3)等指标,结合超声等检查,评估胎儿患病风险。

产前诊断 

对于筛查提示高风险或单项指标异常的孕妇,建议行产前诊断。由于年龄超过35岁生唐氏儿的风险呈显著上升趋势,所有高龄的孕妇均建议行产前诊断。产前诊断的方法包括孕11到13周绒毛穿刺、孕17到24周行羊水穿刺、孕25周后行脐血穿刺,所有操作均为有创性检查,均有流产等风险,但羊水及脐血染色体核型分析、CMA是唐氏综合征的确诊方法。

无创DNA检测 

如果担心流产风险,尤其对孕育珍贵儿的夫妇,还可以选择抽提孕妇外周血进行无创性产前基因检测。这是依据孕妇体循环内包含从胎盘屏障通过的胎儿游离DNA,收集并检测这些微量物质,可以评估胎儿染色体发生数目异常的风险,包括唐氏综合征。这种方法仅能检测染色体数目异常,可能出现唐氏综合征检测假阳性的情况,所以提示无创高风险的孕妇均应做羊水或脐血染色体确诊。

唐氏患者需要我们的关爱

由于唐氏儿免疫力较低,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更多保护,预防感染,避免让患儿感染外界致病菌。另外,唐氏儿需要长期耐心训练和教育,在生活中多培养患儿自理能力,帮助他们学会独立生活,进而适应社会。而社会也应该给予唐氏儿更多关爱,针对这个特殊群体,提供更多医疗和教育资源,缩小唐氏儿与正常人的差距,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成年后可以融入社会,通过适当地支持,他们仍然可以兼职工作并参与有意义的社交活动,自力更生。

Cytoscan染色体CMA检测,助力生殖健康

Applied Biosystems CytoScan系列Optima/750K/HD基因芯片,探针密度从低到高,全基因组均衡覆盖,高分辨率的DNA拷贝数分析,满足不同的临床应用需求,从产前研究到儿科遗传病检测,成为新一代的细胞遗传学金标准。 

全生命周期检测,助力出生缺陷防控

参考资料:

1. Buckley, F., & Buckley, S. (2008). Wrongful deaths and rightful lives–screening for Down syndrome. Down Syndrome Research and Practice, 12(2), 79-86.

2. 边旭明,段涛et.al. 我国产前诊断的现状与展望. Prog Obste t Gyneco,l Feb. 2006, Vo l1 15, No1 2

3. 卫生部,《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Copyright ©2007-2024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