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和氮气驱油过程新视角——NMR在线表征

2022-08-20 16:15:32, 纽迈分析 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接着上一期,本期为大家解读并推荐的文章,同样是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魏兵教授的研究成果,2019年发表在《Fuel 》上,与上一期不同的是,本研究运用高温高压低场核磁共振在线连续监测的方法,在储层条件下(P = 35 MPa 和 T = 80 °C),对比两组致密岩心分别进行CO2 和 N2驱油过程中孔隙的实时变化特征,从而对比孔隙尺度下致密油藏CO2 和 N2驱油特征的差异,期望对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内容概要


01

研究背景

致密地层以纳米到微米级孔隙为主要特征即使在长水平井和大规模压裂的技术条件下,致密油藏的一次采油率仍然很低注气是提高致密油藏采收率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虽然已有的研究已经证明注气在提高致密油藏采收率方面的潜力,但仍然缺乏孔隙尺度下对气驱油过程的深入认识。


低场核磁共振(LF-NMR)在研究流体含量、岩石/流体相互作用、孔径分布特征等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前期核磁共振设备技术的限制,大多数相关研究都是在常温条件下进行的,模拟地层高温高压的条件很少涉及


本文在储层条件下(P = 35 MPa 和 T = 80 °C),结合核磁共振T2谱、梯度自旋回波磁共振脉冲序列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线实时表征两组致密岩心分别进行CO2 和 N2驱油过程中的实时变化特征,总结并对比孔隙尺度下致密油藏CO2 和 N2驱油特征的差异。

本文结论

  1. 注CO2和N2均能显著提高致密砂岩的原油采收率,二者对应的最终原油采收率分别为38.4%和35.1%;

  2. 与N2驱油相比,CO2驱时原油在整个岩心中产生了相对均匀的前移,且CO2驱替突破时间晚于N2驱。同时,在突破后的短时间内,CO2驱可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3. N2驱和CO2驱过程中不同类型孔隙对原油最终采收率的贡献不同。在N2驱过程中,小孔隙和大孔隙对整体采收率的贡献几乎相等,而在CO2驱过程中,采出油主要来自大孔隙。

02

样品与实验

实验用致密岩心

本研究选用的致密砂岩岩心采自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2组岩心的物理参数见表1。


表1 岩心的物理参数


实验设备和流程

本研究中采用的低场核磁共振设备仍然是中国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低场核磁共振岩心分析系统(MacroMR12-150H-I),如图1所示。

▲图1 MacroMR12-150H-I大口径核磁共振成像分析仪


本文实验采用高温高压岩心核磁共振在线监测系统,整体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2所示。主要由注入系统、高温-高压核磁岩心夹持器、背压调节器(BPR)和数据采集单元组成。

▲图2 实验装置示意图


具体的实验步骤如下:

  1. 岩心的制备——将烘干测完气测渗透率和孔隙度的致密岩心放入热缩管中,在400℃的条件下用热缩管包裹岩心,如图3所示;

  2. 岩心饱和油——将制备好的岩心放入核磁岩心夹持器中,并在30MPa、80°C的条件下用原油驱替岩心至少2天,以确定岩心的初始含油饱和度;

  3. 初始状态NMR数据采集——饱和油后的岩心进行T2谱、梯度自旋回波以及核磁成像的测定;

  4. 注气排油——以0.1ml/min的恒定速率分别将N2和CO2注入2组岩心,在气驱过程中,在线系统不断检测记录核磁共振结果,直到岩心的核磁共振T2谱无明显变化为止。

▲图3 实验中使用岩心实物图


03

实验结论分析

1

压汞法测得2组致密岩心孔径分布特征

▲图4 岩心#1 (上) 、岩心#2 (下) 毛管压力曲线和孔径大小分布


  • 岩心#1与岩心#2的压汞毛管压力曲线特征基本一致,在渗透率、孔隙度、孔隙大小分布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 2组岩心孔径均主要分布在4.0nm~1.0μm,孔隙体积占比最大的均为0.63 μm,说明实验用2组岩心均属于致密岩心


2

气驱油过程中岩心T2谱的变化特征

▲图5 N2驱岩心#1 (a)和CO2驱岩心#2 (b)期间T2谱变化特征


由图5可知:

  1. 2组岩心的孔隙均可分为小孔隙和大孔隙。岩心#1的小孔隙和大孔隙的T2分布范围分别为T2 < 4.5 ms和4.5 ms < T2 < 432.3 ms,而岩心#2对应的T2分布范围分别为T2 < 4.2 ms和4.2 ms < T2 < 252.4 ms。

  2. 随着N2和CO2驱油的进行,2组致密岩心的T2谱振幅均不断减小,说明孔隙中的油被不断驱替出来。

  3. 岩心#1的T2谱振幅在第7min就开始明显降低,且前80min变化尤其显著,之后降低幅度较缓,而岩心#2的T2谱振幅在第19min才开始出现明显降低,在40min后降低幅度变缓,说明CO2驱油突破时间较N2驱晚,且持续作用时间较短

  4.  N2驱油时小孔隙和大孔隙的T2谱振幅几乎以相同的速度降低,说明两种类型孔隙中的油均对N2驱油提高采收率有贡献;但是CO2驱油过程的中岩心的T2谱振幅仅大孔隙段下降明显,说明CO2驱油提高采收率主要是由大孔隙贡献

3

气驱采收率对比

▲图6 注N2(a)和CO2(b)驱油采收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7 注N2和CO2驱油最终采收率的对比

由图6和图7可知:

  1. 2组岩心的气驱采收率均随着气驱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大,刚开始时增大速率均较大,N2驱在80min后增大速率变缓而CO2驱在40min之后增大速率就减缓,这与上一节的结论相同。

  2. N2驱油进行过程中,大孔和小孔中的原油采收率基本呈现近乎同步的增长特征,最终小孔中原油采收率略大于大孔;而CO2驱油时,大孔中的原油采收率增大幅度较小孔明显,大孔最终采收率(>70%)也是远远大于小孔(<20%)。

  3. 与CO2驱油相比,N2驱油突破时间较早,且作用持续时间较长,但最终原油采收率反而略低

4

剩余油沿岩心气驱路径上的分布特征


▲图8 岩心饱和油(左)和气驱油结束(右)的NMR图像


图8中白色亮度表示岩心的含油量,可以直观地看出: 

  1. N2 和CO2驱油结束后,整个岩心的含油饱和度与气驱前相比显著降低,证明了 N2 、CO2在致密储层中的动油能力

  2. N2驱后剩余油分布相当不均匀,这一结果可能与 N2驱的快速突破有关,而CO2驱油则产生了相对均匀且稳定的前移


▲图9 剩余油沿岩心#1(a)N2驱和岩心#2(b)CO2驱路径分布特征


图9 显示了2组岩心沿气驱路径上局部含油饱和度随驱替时间的变化图,从图中可以看出:

  1. 2组岩心随着气驱的进行,不同部位的含油饱和度均明显降低,但CO2驱油的岩心#2含油饱和度降低幅度较岩心#1更明显,对应相对更高的原油采收率。

  2. 岩心#1距离入口端的部位含油饱和度的降幅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且随着驱替距离的增大减幅愈小,而岩心#2中含油饱和度的降低在不同部位差距不大,更进一步验证了图8中剩余油的分布特征。

  3. N2驱导致的剩余油不均匀分布可能与压力的快速突破有关,快速突破的压力导致入口端含油饱和度降低最明显;而CO2的高粘度/密度以及其与原油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CO2驱油突破压力慢,进而导致了相对均匀的气驱前缘。


5

N2和CO2驱油提高采收率机理


▲图10 N2和CO2驱油机理示意图


  • CO2 的高粘度和高密度会阻碍其进入小孔隙,但能增加油气两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驱替作用和混溶作用),因此,CO2 驱油的产量贡献基本来自大孔隙。

  • 相反,在 N2 驱油中,气油两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显著。且由于N2密度相对较低,在气驱期间,由于局部压力梯度的增加,N2 可以进入小孔隙排驱滞留油。

本文doi

https://doi.org/10.1016/j.fuel.2019.02.103

精彩活动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Copyright ©2007-2024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