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Nature Biotechnology》:成人肾脏和尿液中提取的细胞诱导类肾小管用于个性化疾病研究

2019-12-03 13:09:48, 小肚子 美谷分子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点击上方关注

通过以下方式联系Molecular Devices:

产品咨询热线:400-820-3586

售前服务邮箱:info.china@moldev.com

直接在公众号内留言

Molecular Devices

源自美国

专业的生物分析仪器公司


【领读】专栏第二弹!

本期文献介绍

标题:

《成人肾脏和尿液中提取的细胞诱导类肾小管用于个性化疾病研究》

发表平台:《Nature Biotechnology》

发表时间:March 4, 2019

综 述

如今快速发展的 3D 培养技术,让研究人员能够从胚胎干细胞或者体细胞诱导干细胞来表征某些特异的器官,由此构建的类器官组织能够模拟真实器官的重要结构特征以及相应的生理学功能,像肾、肺、肝、脑甚至眼角膜,都可以进行类似的类器官研究


此外,以病人自身某健康组织或者肿瘤细胞诱导而来的类器官组织,能够用来预测对特定个体的药物反应,同时还能结合基因编辑技术,进行基因治疗或者用于指导其他个性化治疗方案。类器官的诸多特性与优势,决定了它在未来的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有着无限扩展的可能。

太长不看版

  1. 类器官一般由两种干细胞诱导而来:(1)多能胚胎干细胞(ES)及其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的对应物和(2)成体器官干细胞(ASCs)。由干细胞诱导类器官的方案费时费力,且无法进一步增殖,造成研究受阻;而 ASC 来源的类器官则可以从任何年龄的个体体细胞中获得,且能够在培养的任何阶段被克隆,是一个快速和多功能的实体,易于开发个性化治疗方案

  2. 这项研究构建了一个类肾小管培养系统,保留了原代功能肾上皮细胞的特征,代表不同的肾单元,最明显的是近端小管。展示了类肾小管在感染性肾病(BK 病毒)、恶性肿瘤(Wilms 肿瘤)和遗传性疾病(CF)建模中的应用

  3. 在目前的培养条件下,产生了代表近端小管、Henle 环、远端小管和收集管的细胞,但仍缺少肾小球细胞。

  4. 本文中的类肾小管系统本质上是纯上皮性的,缺乏间质细胞和血管系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上皮细胞往往是疾病的主要底物。

专家导读

Du

Molecular Devices

类器官来自多能干细胞或分离的器官祖细胞,它们分化形成具有多种细胞类型的类器官组织,并能自己形成类似于体内器官的结构。这项技术建立在干细胞技术、经典发育生物学和细胞混合实验的基础上。这些研究阐明了器官发生过程中结构组织中的两个关键事件:细胞分类和空间受限的定向谱系。这两个过程都在类器官中被再现,类器官可以自我分化形成器官本身的细胞组织并建立连接


到目前为止,人类的多能干细胞已经诱导产生肠、肾、脑,和视网膜等器官。这些复杂的结构提供了一个模拟人器官的独特机会,在一个与体内发育非常相似的系统中进行培养,使得类器官能被应用于人类特有的生物学问题。


类器官的治疗前景可能是最有潜力的领域,这些独特的组织有可能成为发育性疾病、退行性疾病和癌症的研究模型。

图1:类器官生成和治疗潜力从人类多能干细胞(PSCs)中可以得到许多器官的类器官。与体内的器官发生类似,类器官通过细胞的分选和前体细胞的空间限制性谱系定向。类器官可通过引入疾病突变或使用病人来源的 PSCs 来建模疾病。未来的应用可能包括药物测试,甚至组织替代疗法。


本文构建了具有肾小管功能的类器官模型,并对该模型以个性化的方式应用于感染性、恶性和遗传性肾病的模型的验证。


然后从囊性纤维化患者的尿液中提取细胞进行类肾小管的诱导,进行体外的治疗效果评估,以检验该模型的可行性与便利性。


最后,在微流控芯片上的 3D 器官培养的微管结构呈管状构象,表明类肾小管具有有活性(反式)的上皮转运功能

结果

构建具有肾小管功能的类器官模型

图2:

a.基底免疫荧光染色 ɑ6、ZO1 和 F-Actin 表明类器官形成了具有极化的上皮;

b.基底外侧角蛋白联合根尖乙酰化小管蛋白(原纤毛)和 F-Actin 的免疫荧光染色证实了小管的极化性质

c.免疫荧光法结合基底外侧 Claudin-3 和 F-Actin 染色检测近端小管微绒毛标记物绒毛蛋白的表达

g/h. 免疫荧光检测收集管标记基因的存在:主细胞标记 AQP3 (n=3 个独立实验)(g)和插入细胞标记 SLC4A1(n=3 个独立实验)(h)

i. 联合表达GATA3和CDH1证实存在收集导管细胞(n=3个独立实验)。

j. 在无生长因子条件下观察远端小管标记物 CALB1 的表达(n=2 个独立实验)。

k. 少数小管样细胞表达 Henle 环标记物 SLC12A1 (n=2 个独立实验)。


为了评估近端小管细胞的功能,我们将小管暴露于近端小管外源生物泵 ABCB1 (p- 糖蛋白(P-gp))的底物(calcein-AM,它自由地扩散到细胞中)中,同时加入或加入 P-gp特异性抑制剂 PSC-833. 如果 P-gp 在小管中起作用,当 P-gp 活性被阻断时,Calcein-AM(在细胞内会分裂成荧光钙素)就会发生积累并发出荧光。

图3:

l. 小管显示近端小管转运体功能:通过添加 p-gp 特异性抑制剂(+ P-gp-i),可以观察到荧光钙素(Calc)的积累。如果没有抑制剂(- P-gp-i),就不能观察到这种现象(n=3 个独立实验)。


模拟传染性肾病

BK 病毒是一种小管特异性环状 DNA 病毒,目前尚无治疗方法。为了验证肾小管可作为研究 BK 病毒感染的体外模型,我们用临床分离的原代细胞系中繁殖的 BK 病毒感染肾小管。


为了检测培养物中产生的病毒颗粒是否具有感染性,我们在试管感染后 30 d 对培养物上清进行了过滤。当培养基被清洗第 13 次时,具有感染力的病毒颗粒最少。滤过的上清液孵育小管也足以建立感染,随后的培养中病毒拷贝数明显增加,表明感染性病毒颗粒的活力产生。


因此,类肾小管可被用于 BK 病毒感染模仿临床组织病理学的斑片状感染模型和组织学研究,并允许在体外测试治疗效果。

图4:

a. 周期性酸-希夫染色显示大的蓝色细胞核(核内嗜碱性病毒包涵体;箭头)在感染后 10 d 的小管状体中(n=2 个独立实验)。

b. 较大的细胞核(箭头)在感染后第 10 天呈片状,SV40 T 抗原染色(n=2 个独立实验)。

c. 此外,感染后 10 天染色,在同样的小管状核中也存在 VP-1 。

d. 透射电镜显示感染细胞 10 天后细胞核内存在病毒颗粒,阴性对照无病毒颗粒。

e. BK 病毒颗粒在培养的前 10 天呈指数增长(每一行代表一个独立的实验,数据以每毫升国际单位表示基因组当量)。

f. 直接从 BK 病毒肾病患者尿液细胞诱导建立类器官:病毒颗粒的数量在孵育开始到培养 10 天后急剧增加

g. 感染 BK 病毒的滤过性小管上清具有感染性:对比孵育前和 10 天后的培养基每个点代表一个独立的实验(n=2)。

h. 在 CDV 存在的情况下,BK 病毒拷贝数呈剂量依赖性显著减少。


从Wilms肿瘤中建立“类肿瘤”

图5:

a. 患者1 (Pt1)的肾母细胞瘤来源的肿瘤样物,通过明场显微镜(至少有 3 个独立实验的代表性图像)观察,显示肿瘤基质(箭头)腔室扩张。

b/c. 原发性肿瘤组织(b)和肿瘤样系(c)的苏木精染色(H&E)和伊红染色(H&E 染色一次)均显示典型的三期肾母细胞瘤组织学特征,其中有囊胚(箭头 b)、上皮(箭头 e)和基质(箭头 s)。

d/e. 第 2 例肾母细胞瘤(Pt2)未见三相形态:明场(至少 n=3 个独立实验的代表性图像)(d)和 H&E 染色(e)。


从囊性纤维化患者的尿液中构建肾小管类器官

利用先前描述的方法,我们能够从尿液中分离出细胞,用这些细胞构建肾小管类器官。

图6:

a. 尿源性小管可以起源于肾上皮细胞,如所示 PAX8+ 染色(n=4 独立实验)。

b. 偶尔也观察到尿路上皮细胞(P63+ PAX8 -)衍生的类器官存在( n=4 独立实验; P63 + PAX8 - 细胞呈单行分布)。


类器官芯片

通过 3D 培养技术,在微流控芯片培养板上培养的肾小管衍生细胞可以形成无泄漏、极化的肾小管,并能够在芯片上以器官形式表征(跨上皮)转运蛋白活性,进而能在该类肾小管中进行个性化转运蛋白和药物研究。

图7:

a. 在标准 384 孔微滴定板中嵌入 40 个微流体细胞培养芯片的有机平台。芯片上的一个芯片的结构示意图,芯片上的器官有单独的凝胶室,细胞在一个培养基通道中灌注(A'')。

b. 接种后 7 天,通过明场显微镜观察形成融合管状层( n≥3 个独立实验,每个实验最多 40 根管)。

c/d. 免疫荧光显示细胞表达 ZO1,紧密连接的一个标记位于近顶端(n=3 代表独立实验至少有 3 个重复)(c)和钙粘蛋白(背景),一个标记为黏附连接(n=3 代表独立实验至少有 3 个重复)(d)。

e. 免疫荧光显示细胞乙酰化微管蛋白阳性细胞的顶面和Na+ / K+ ATP 酶基底外侧,显示细胞极化(n=3 个独立实验的代表性图像,至少有 3 个重复)。

f. 免疫荧光显示 Ezrin 阳性细胞,Ezrin 是近端小管细胞顶端微绒毛的标记物(n=3 个独立实验的代表性图像,至少有 3 个重复)。


·讨·论·

在这项研究中,建立了一个类肾小管培养系统,能够长期增殖和分析健康或患病的人体肾组织。诱导的类肾小管保留了原代肾上皮细胞的功能特征,代表不同的肾单元,最明显的是近端小管。


首先,试管培养物是异质的。在某种程度上,这是该系统的一个优势,因为管状细胞的异质性可能反映了管状上皮内的异质性。缓解异质性的一种策略是创建代表区域特性的克隆株系。对于某一些研究,这将是有益的(例如,研究一种特定的近端小管转运体),而对于另一些研究,这将是一个缺点(例如,研究肾肿瘤异质性)。


虽然我们能够生成表达不同肾元室标记物的细胞,但近端小管细胞生成的条件是有偏差的。未来的研究将加入生长因子条件,用以产生肾单元的其他部分。


综合目前的研究结果,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多用途的原发性肾上皮细胞培养系统,可以快速、个性化地进行分子和细胞分析、疾病建模和药物筛选。未来的研究可能会优化特定的生长因子(缺乏)条件,以丰富 Henle 环和远端小管细胞类型。 


本文中,器官芯片实验均由 Molecular Devices 的 ImageXpress Micro Confocal 共聚焦高内涵成像系统进行的拍摄和分析。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Copyright ©2007-2024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