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带你揭秘-注氮煤中甲烷与水的运动轨迹

2022-07-30 17:40:07, 柳同学 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大家好,本期为大家解读并推荐的文章,2019年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上,来自中国矿业大学傅雪海教授课题组,聚焦时研究热点,注氮对煤中甲烷与水影响的LF-NMR研究。


文章中最为核心的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揭示了注氮过程中甲烷与水的流动规律,实现了多孔介质中流体的定量可视化,阐明了氮注入会增加吸附态甲烷与孔束缚水的产出进而提高煤层气的回收率。。

本文设计非常严谨,信息量很大,建议先收藏后阅读!


内容概要


▲本篇文章内容概要,提供给没时间完整阅读的用户

点击可看清晰大图

01

研究背景


由于我国的煤层地质条件复杂、渗透率低,导致了煤层气回收率不高,急需一些措施来改善煤层气的现状。现如今,水力压裂是最常用的方法,但考虑到水力压裂对不同储层的影响以及压裂液对储层和地层的污染,其他方法也在积极探索。


注气是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常用的驱替气体主要为二氧化碳和氮气,煤对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强于甲烷,但二氧化碳吸附易引起气胀导致渗透率显著下降,适合于高渗透储层。相对而言,煤对氮气的吸附能力弱于甲烷,但注氮气对低渗透储层的气胀作用有限,所以更适合低渗透储层。前人研究表明,注氮能在宏观上提高煤层气采收率,但缺乏微观上动态变化的研究。


常用的流量检测和气相色谱分析法,无法直接观察注入氮气和不注入氮气时不同孔径内甲烷和水含量的动态变化。而低场核磁共振(LF-NMR)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实时监测多孔介质中流体氢原子含量的实验方法,可弥补传统方法的缺陷。本文利用LF-NMR方法实时监测注入氮气与不注入氮气过程中不同孔径中甲烷和水含量的动态变化,以探索甲烷和水的流动规律。


本文结论

  • LF-NMR技术可用来定量表征煤在注氮过程中甲烷与水的流动规律。

  • 氮注入打破了甲烷的流动平衡状态,实现再流动,提高了甲烷的回收率。

  • 没有注氮气时,甲烷产出主要来于自由态甲烷,少量来于吸附态甲烷。

  • 氮注入可以有效提高孔束缚态与自由态水的排水效率,但对吸附态水效果不佳。

  • 注氮后煤储层的煤层气产量明显提高,且煤级越低,效果越好

01

实验设计及方法

实验设计这一part非常重要,犹如一篇文章的灵魂,建议大家要仔细看看,从中汲取灵感。

原料及样品制备

所选煤样如图1所示,一种为高挥发性烟煤(WD),准噶尔盆地乌东煤矿的巴道湾地层,埋深400 m;另一种为低挥发性烟煤(XZ),沁水盆地新庄煤矿的太原地层,埋深600 m。

▲图1 煤样制备

▲图1. 实验煤样图


本文对煤样进行孔隙结构表征,扫描电镜(SEM) 用于描述宏观孔裂隙特征,高压压汞法液氮吸附法联合表征煤样的微观孔隙特征。

实验系统

本文采用的是中国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口径核磁共振成像分析仪(MacroMR系列),如图2所示。

▲图2. MacroMR12-150H-I大口径核磁共振成像分析仪



采用吸附解吸实验系统,研究注氮过程中,煤中甲烷与水的流动规律。实验过程如图4所示。

▲图3. 实验流程图



03

实验结论分析

01

煤样的孔隙特征

▲图4. 扫描电镜法测得煤样的裂隙及矿物质分布


▲图6. 压汞与氮吸附法联合表征煤样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根据图5和图6得出:

      与WD煤样相比,XZ煤样有较多的裂隙结构、微小孔比例较高、中大孔比例较低、孔隙连通性较差,同时具有较多的矿物质,不利于流体的流动。

02

没有注氮气时煤中甲烷的流动规律

▲图7. 未注入氮气时煤体的甲烷随时间的变化


由图6可以看出,煤样的横向弛豫时间谱共出现三个峰,峰的范围依次为0.02~2 ms、9~80 ms、200~1000 ms,分别对应为吸附态、孔束缚态和自由态甲烷。

  • 随着时间的推移,煤样孔束缚态与自由态甲烷含量大幅度减少,而吸附态甲烷含量下降幅度较低。

  • 甲烷的流动顺序是不同步的,先是自由态,然后是孔束缚态,最后是吸附态甲烷释放。

  • WD样品的吸收态、多束缚态和自由态甲烷生产率,均高于同一时间段的XZ样品。

03

注入氮气后煤中甲烷的流动规律

▲图8. 注入氮气后煤体的甲烷随时间的变化


  • 在注入氮气的过程中,WD和XZ煤样的P1和P2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注氮促进了吸附态与孔束缚态甲烷的产出。

为准确分析煤中甲烷的流动规律,搭建了甲烷的产出含量随时间变化的简易模型,如下:

▲图9. 注氮与不注氮时不同状态甲烷的η值随时间的变化


  • 与无氮注入阶段相比,WD样品中吸收态甲烷的η值增加了六倍,孔束缚态甲烷的η值增加了两倍。

  • 与无氮注入阶段相比,XZ样品中吸收态甲烷的η值增加了0.5倍,孔束缚态甲烷的η值增加了0.4倍。

  • 氮注入可以提高甲烷的产生,氮注入打破甲烷的流动平衡,实现再生产。


04

注入氮气后水的流动规律

▲图10. 注入氮气后水含量随着时间的变化


  • 饱水煤样存在三个谱峰,横向弛豫时间范围依次为0.2~1.5 ms(吸附态)、4~50 ms(孔束缚态)、300~10000 ms(自由态)。

  • 随着氮气注入时间的增加,可以看出不同状态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孔束缚态与自由态水下降幅度较大,而吸附态水下降幅度较小。

▲图11. 煤在饱和水和离心条件下的T2谱曲线


  • 注氮可以大大提高孔束缚态和自由态水的排水效率,但对吸附水效果不佳。

05

煤层气排放过程中氮注入对气体和水流动的影响


实验表明,氮注入有利于煤层气的产出,特别是有利于打破生产平衡,实现再流动。注氮后,自由态甲烷、孔束缚态甲烷、自由态水和孔束缚态水的增产率优于吸附甲烷和吸收水。以本研究中使用的两个样品获得的实验结果为基础,将煤层气生产与氮注入划分为5个阶段

▲图12. 理论条件下甲烷和水在不同阶段的流动分布


  • (a) 排水的早期阶段,主要是水的生产。

  • (b) 继续生产水,开始大量生产免费甲烷。

  • (c) 水产量减少,部分吸附态气体开始大量脱硫和生产,但开始出现流量平衡,产量逐渐变少。

  • (d) 氮气注射开始后,继续产生自由态甲烷,但对吸附态甲烷的影响尚未开始。

  • (e) 随着氮气的持续注入,开始影响吸附甲烷,被吸附的甲烷开始再次脱硫并流向外。

04

结论

核心结论

  • LF-NMR是一种强大的技术,可在流体侵入多孔介质时实时监测H原子的含量,定量分析煤中甲烷与水的流动规律。

  • 在没有氮气注入的情况下,煤中主要生产自由甲烷,很少产生吸附甲烷,容易实现流量平衡。注氮后,可再次脱硫,甲烷产量明显提高。

  • 注氮和不注氮时的高挥发性烟煤的甲烷产量均低于低挥发性烟煤的甲烷产量,注氮的高挥发性烟煤的水产量也低于低挥发性烟煤的水产量。

8月9日网络研讨会报名入口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直播地址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Copyright ©2007-2024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