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建模在中控方法开发中的应用

2022-01-21 00:05:34, 陈灵晶、姚倩 Advanced Chemistry Development, Inc. (ACD/Labs)


01

背景介绍

原料药DBC-501由3个起始原料,经4步反应而得,共含有4个中间体,为考虑杂质传承研究的便利性,考虑将所有中间体和成品的中控方法采用同一个方法进行。

中控方法开发的目的:各步反应中控方法共方法,采集时间较短,同时各中间体考察组分均能基线分离。


02

知识空间

化合物结构解析:

成品DBC-501、起始原料、中间体等logD图

由logD图可知,各考察组分中分别含有酸碱性基团,化合物ID9在pH0-5处logD持续变化,化合物ID2、ID4、ID1的logD线平行,pH在0-5处logD持续变化,化合物ID5同时含有酸碱基团,化合物在pH2-5、8.5-14处于单一形态,logD线平稳。综合对比,流动相选择pH5以上或pH8以上较好,考虑到色谱柱耐受性,可选择pH5以上,同时需注意选择具有强缓冲能力的缓冲盐。

实际流动相pH的选择和决策:通过前期实验结果,在不同流动相下DBC-301存在峰形问题(拖尾严重),分析其结构,含有羰基,根据刘国柱博士文章“含活泼羰基化合物RP-HPLC分离的峰变形现象的研究”,碱性流动相会改善活泼羰基化合物的峰形,故从流动相pH进行对比优化。发现对比碱性pH,酸性pH值条件下DBC-301峰形更好,同时色谱柱选择范围更广。故流动相选择酸性pH,同时根据logD线,在pH2-4下,存在5个组分的logD线均平缓,故选择pH2.5的磷酸盐缓冲液。

不同pH条件下DBC-301峰形对比图

(①碱性条件下,pH变大,DBC-301更对称;②酸性条件比碱性条件下DBC-301响应更好)

水相组成的选择和决策:根据肖老师培训内容和相关文献,NaCl可改善化合物峰形,故向酸性流动相中添加NaCl,发现301峰形明显改善,拖尾因子1.067。

不同水相组成下DBC-301峰形对比图

有机相种类的选择和决策:甲醇为氢键供体,乙腈为氢键受体,在HPLC方法开发中会提供不同的选择性,故预实验对比甲醇乙腈的区别。发现考察组分的疏水性相差较大,乙腈洗脱能力更强,在比例变化较小的情况下能达到各组分较好的保留,同时基线更佳。在DBC-301的峰形方面,乙腈明显会改善DBC-301的峰形,故实验设计仅选择乙腈做有机相。

不同有机相下DBC-301峰形对比图

考察溶液选择与决策:在预实验过程中,发现各加标供试品溶液进样,考察组分均能达到基本分离,但中间体2(DBC-102)和成品中存在未知杂质分离较差,故配制含各考察组分(约5μg/l)、DBC-102供试品(约1mg/ml)和DBC-501供试品(约1mg/ml)的混合溶液进样评估方法的适用性。

综上,基于预实验探索,中间体3为含羰基化合物,存在峰形问题;同时各考察组份因结构差异导致疏水性存在较大差异,共方法下需同时考察各组分的分离和合适的保留时间。故在确定流动相pH、水相组成和有机相种类下,通过梯度建模,在较短的采集时间内实现各中间体与其考察杂质的分离。


03

梯度因素实验设计和构建数学模型

设计梯度程序单因素实验,共4个实验,设计见下。


采集数据分析

  • 不同流动相梯度下,各组分保留顺序不变,保留时间发生变化。

  • 更改起始比例,各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保留时间变化,k值越小保留时间变化越大。

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条件所采集的数据于ACD/AutoChrom上进行建模,并根据建模结果筛选分离度符合要求的条件,建模结果及条件筛选见下。

模型分析:对模型进行分析,发现更改流动相比例,除8、9号峰存在分离问题,其他各组分分离均较好;若需实现8、9号的较好分离,方法采集时间会延长,同时晚出峰的组分峰形变差,灵敏度降低。根据对实验目的和考察组分结构进行分析,8、9号峰为成品的未知杂质,后期可去除,现阶段可合并统计,后续关注工艺去除情况。


经优化后模型

选定条件下各组分间分离度均大于2.5,19个组分峰均在33min前出峰。


模型方法重现确认

由重现图可知,重现图谱与预测图谱基本一致,实现了DBC各步反应中控共方法,同时在保证各考察组分分离的条件下,实现了较短的采集时间。


04

总结分析

在HPLC方法开发中,梯度优化是我们最常使用方式,但在多组分分离中,如何快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较佳的分离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根据分析者的经验进行调整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个时间点和比例的设置都会影响整体的保留和分离。运用ACD软件辅助方法开发,可利用较少的实验点和数据建模,并自己尝试或让软件给出符合要求的方法,大大减少了在分析方法探索的时间。尤其对于多组分的方法开发具有更大优势。并且分析者也可以在模型中可视化关注不同时间、比例设置分别对各组分的作用机制,便于分析者进行风险评估和把控,使得优化方法具有稳健性。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Copyright ©2007-2024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