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司防卫镜片如何主动杀灭细菌和灭活病毒?

2021-01-06 01:09:34, 蔡司光学 卡尔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


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随着国内冬季来临,我们的个人防护意识仍不能松懈。佩戴口罩能保护口鼻,但对眼睛的防护也同样需要重视。蔡司光学推出了具有病毒灭活技术的蔡司防卫镜片,能杀灭和灭活依附在镜片表面的细菌和病毒,有效率超过99.9%(1),守护大家眼健康。



眼睛防护莫忽视


疫情防控常态化,戴口罩能保护口鼻,但眼睛却常被忽略保护。配戴框架眼镜能抵挡飞沫,增加一重防护。然而,当眼镜片抵挡飞沫而被污染,人不小心碰到镜片表面,镜片上的病毒细菌就有可能转移到人了。

你知道镜片表面有这么多病毒细菌吗?
镜片属于高暴露性表面,沾染到病毒、细菌等可致病微生物的机率极高,且致病微生物可附着于镜片表面上长期存活。

据科学研究,超过5000种病毒细菌可在眼镜上存活(2),64%的细菌可能会导致皮肤或眼部疾病(3)。而病毒细菌的存活时间远超你的想象,有的病毒细菌在光滑物体表面存活甚至长达2个月(4)


你有没有留意,你会经常无意识地用手扶正眼镜;或者当你摘掉眼镜后,习惯性用手指揉眼睛捏鼻梁?据调查,人类每小时无意识触碰面部头部高达23次(5)。如果你平时有这样的习惯,又不是很注意清洁眼镜,那么一旦有意无意地在触碰眼镜后又摸了口鼻,无形中就增加了致病风险。

人每小时无意识触碰面部头部高达23次


蔡司防卫镜片

病毒灭活技术


如何在镜片上实现灭活病毒的作用?
在日常环境中,如何有效抑制病毒或细菌的活性?干燥、强紫外线照射、酒精、表面活性剂清洁、重金属离子及抗生素等都是常用的方式。其中,银具有广谱抗菌和抗病毒特性,对多种细菌的灭杀和病毒的灭活均有效,银这种历史悠久的微生物抑制剂,有效性经过多方验证。


蔡司钻立方防卫膜正是通过技术创新,突破现有镀膜技术,在镀膜过程中将银与其他材料充分融合。镜片表面的纳米银膜层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机理作用于细菌和病毒,并起到杀灭和灭活效果。


如何科学地研究防卫镜片的效果?
国际通用标准(例如ISO22196和 GB/T-31402)通常采用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两种最有代表性的菌种做测试。对于病毒来说,国际通用标准ISO21702使用H1N1流感病毒,该测试病毒和新冠病毒同属于包膜病毒类型。

为验证蔡司防卫镜片(即采用蔡司钻立方防卫膜的镜片)杀灭细菌和灭活病毒的有效性,蔡司通过国内外专业科研机构,依据ISO国际标准和GB国家标准,选取了代表性的细菌与病毒进行测试。对于细菌,由于所有细菌都可以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阴性菌G-,因此选取了金黄色葡萄球菌(G+)和大肠杆菌(G-)作为测试对象。对于病毒,选用了具备包膜的H1N1流感病毒作为代表,这是因为包括各类冠状病毒,疱疹病毒和艾滋病毒等在内的都属于包膜病毒。

在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下,实验结果显示,实验样品(细菌或病毒液)在镜片表面停留24小时后,实验组(防卫镜片)与对照组(普通镜片)相比,实验组镜片表面的微生物存活率比对照组小1000倍以上。因此得出的99.9%的抗菌率和抗病毒活性率结论。*


蔡司防卫镜片

更多优良特性


优秀镜片光学性能不变
钻立方防卫膜具有钻立方铂金膜的全部特性,采用离子轰击技术镀膜,坚固耐磨,易清洁抗油污,高透明度镜片带来清晰和轻松的视觉

银在镜片膜层中稳定持久起效
蔡司专门进行了表面磨损测试验证钻立方防卫膜的耐用性,在严苛的实验条件下,经元素检测证实磨损测试后银在镜片表面所占比例未发生变化,意味着银仍然在膜层中稳定存在并持续起效。


蔡司钻立方防卫膜可以应用到蔡司多款系列镜片
大家现在购买蔡司功能型或单光系列镜片时,在原有钻立方铂金膜的基础上,可选择蔡司钻立方防卫膜,即可升级为蔡司防卫镜片。


延续蔡司高科技光学设计,兼具蔡司钻立方铂金膜优势亮点,更具有灭活99.9%病毒细菌功能的蔡司防卫镜片,为健康增加多一重防护。

疫情特殊时期,防护不能掉以轻心。关爱自己,提升自身防护标准,关爱家人,关爱所爱之人,为眼睛竖起防卫盾,让蔡司防卫镜片守护眼中的挚爱!

大家可以在蔡司光学指定授权门店都可进行购买,您可点击以下小程序查找具体门店。


蔡司防卫镜片
为你的眼睛竖起防卫盾


扫码关注卡尔蔡司光学
发现不一样的奇迹之旅

//Lenses by ZEISS


参考文献
(1) 基于ISO21702:2019对包膜病毒进行效果测试(测试病毒名称为甲型流感病毒H1N1);基于ISO22196:2007和GB/T31402-2015对革兰氏阴性菌(测试细菌为大肠杆菌ATCC8739)和革兰氏阳性菌(厕所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P)进行效果测试
(2) Fritz et al. (2018). A view to a kill? – Ambient bacterial load of frames and lenses of spectacles and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cleaning methods. PLos ONE, 13:e0207238.
(3) Fritz et al. (2020). Site-specific molecular analysis of the bacteriota on worn spectacles. Scientific Reports, 10:5577.
(4) Boone & Gerba (2007). Significance of fomites in the spread of respiratory and enteric viral disease.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73(6): 1687-1696.

(5) Kwok et al. (2015). Face touching: A frequent habit that has implications for hand hygiene.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 43:112-114.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Copyright ©2007-2023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