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系列标准介绍——GB/T 41619-2022 基础研究项目评价实施指南

2024-02-27 09:37:14


点击“科鉴检测”关注我们


本文介绍《GB/T 41619-2022 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实施指南 基础研究项目》中有关基础研究项目评价实施方法,阐述了科技评价类型、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程序。标准方法适用于科研项目管理机构、承担单位、评估机构和项目其他相关方开展科研项目评价活动。

1

标准方法的意义

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提升越来越依赖于基础研究的突破,而基础研究项目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国家科技竞争力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基础研究项目,支持项目管理,提升项目实施效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GB/T 41619-2022 标准为我们开展基础研究项目评价活动提供了基本准则与规范性指导。本次分享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读者更高效率开展基础研究项目,提升基础研究项目的综合管理水平与项目成效。

2

基础研究项目评价原则

评价宜满足GB/T22900-2022中提出的评价原则:

——尊重创新规律。评价活动宜充分考虑项目所在科学技术领域现状与发展趋势,符合科学技术研究渐进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尊重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创新规律。

——倡导分类评价。评价活动宜根据评价目的不同实施分类评价,充分考虑项目类型的特点、所属技术领域特点、所处评价环节的特点,分类设置评价内容与指标。

——注重评价实效。要把握科研渐进性和成果阶段性特点,注重体现标志性成果的质量、绩效、贡献和影响,提升评价活动的有效性。

同时考虑自然科学与技术领域基础研究项目(以下简称“基础研究项目”)特点,还宜遵循以下原则:

——创新性:评价活动宜充分考虑项目的研究内容、方法或成果创新程度;

——代表性:评价活动宜按照科学价值与社会影响提升的需要,侧重代表性成果的考查;

——差异性:评价活动宜按照项目特点和规律,确立评价重点,并灵活选用评价方法。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项目主要评价项目研究的创新性和学术贡献,适合长周期评价和国际同行评价;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项目主要评价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基础科学问题的效能,注重过程评价。

3

基础研究项目评价类型

基础研究项目评价可包含四类:立项评价、中期评价、验收评价和跟踪评价。按照项目管理需要,结合待评价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价类型。

一般性基础研究项目(如:科研经费投入规模较小的)评价宜侧重立项评价和验收评价,可不开展中期评价,实行年度进展报告和备案制度;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如:科研经费投入规模较大的)评价宜包括立项评价、中期评价和验收评价。基础研究项目按照需要在项目结题后进行跟踪评价,必要时可弱化验收评价。

1、立项评价

在项目实施前,针对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价。主要评价项目内容和实施方案、预期成效、项目承担团队或机构的工作基础和研究条件、约定项目总经费等,形成预期目标绩效指标。

2、中期评价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项目阶段性任务和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中期评价时间节点按照项目管理需要确定,中期评价按照项目评价目的多次开展。

3、 验收评价

在项目完成后,针对项目总体任务和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验收评价主要评价预定目标的实现情况、成果产出和影响,是否满足研究任务要求以及是否达到结项条件等。

4 、跟踪评价

在验收评价完成一段时间后,可针对项目后续成果产出及其在科技、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跟踪评价宜有时效性要求,按照项目特点确定评价时间节点。

4

基础研究项目评价内容

基础研究以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为目标。基础研究项目评价宜侧重新发现、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的科学水平和科学价值及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基础科学问题的效能,兼顾人才培养及经济和社会价值创造方面的影响,要重视项目科技伦理、科研诚信的全过程审查。

GB/T 41619-2022标准方法给出立项评价、中期评价、验收评价和跟踪评价的推荐性评价内容。宜按照评价项目和项目特点,在实施评价时可选择、增加评价内容,也可合并评价内容或按照基础研究项目特点另行设计。评价内容宜尽可能体现项目实施能力和成果水平。

评价内容要遵循基础研究的规律,以质量、贡献为核心评价导向,侧重于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鼓励科研人员创新。要结合基础研究的特点开展分类评价,对于“0-1”原创性、非共识性和交叉学科型等基 础研究项目,宜按照项目特点,结合其特殊性确定评价重点。例如,“0-1”原创性项目宜侧重立项评价,注重研究团队的评价。


1、 立项评价内容(指标体系)

立项评价宜从必要性与创新性、研究可行性、预期成效与价值、研究基础与条件四方面开展。

1.1  必要性与创新性评价

必要性与创新性评价,宜包含以下内容:

——与科学发展前沿的符合程度:即项目是否与科学前沿密切相关,能否引领或拓展前沿科学研究。

——与国家重大需求的符合程度:即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政策导向,能否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重大需求;

——研究内容创新性:即项目拟开展研究内容,研究手段,选题等方面的创新程度。

1.2  研究可行性评价

研究可行性评价,宜包含以下内容:

——内容设计科学性:即项目研究内容科学依据是否充分,能否实现研究目的;

——研究方案可行性:即项目研究目标是否明确,研究内容是否可行,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是否恰当;

——经费预算合理性:即项目预算编制和经费使用计划是否合理;

——研究过程风险性:即项目研究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与伦理问题,以及拟采取的管控与应对预案。

1.3  预期成效与价值评价

预期成效与价值评价,宜包含以下内容:

——预期成果科学价值:即项目成果在推动科学规律发现、促进科学技术研究进步等方面预期贡献;

——预期人才培养:即项目预期培养研究生、专业人才以及研究团队等情况;

——预期成果学科贡献:即项目成果在健全学科体系、提升学科整体水平等方面的预期作用;

——预期成果社会影响:即项目成果在科技、经济和社会(如国家安全、生态环境、人民生命、科学文化、持续性社会影响)等方面预期成效与效益。

1.4  研究基础与条件评价

研究基础与条件评价,宜包含以下内容:

——研究基础:即研究团队负责人与主要成员的研究经历和成果积累;

——团队水平:即项目参与人员情况,如团队人员的能力、结构、规模等,项目团队能否保证项目参与人员之间协调有序;

——管理支撑:即项目承担单位的经费、组织、文件资料等管理及执行的规范情况,以及项目团队能否严格按照相关制度组织研究计划的全流程管理工作;

——平台条件:即项目研究所需的资质条件、仪器设备、数据等各类资源的可获得程度,以及项目依托单位可为项目研究提供的物质技术基础等情况。


2、 中期评价内容(指标体系)

中期评价宜从目标对标、执行进展、阶段性产出、阶段性影响、实施保障五方面开展。

2.1  目标对标评价

目标对标评价,宜包含以下内容:

——研究目标的一致性:即研究内容是否针对研究目标开展,能否有效支撑研究目标实现等;

——研究内容调整情况:即研究内容是否按照项目委托者需求或外界形势变化做出必要调整。

2.2  执行进展评价

执行进展评价,宜包含以下内容:

——阶段目标实现:即项目执行过程中研究目标实现情况;

——阶段研究进展:即项目执行过程中进度计划开展情况;

——阶段经费执行:即项目执行过程中经费总体执行情况、各科目执行情况,以及经费执行合理合规性等;

——国际合作交流:即项目执行过程中,合作方在经费、人员、设备、技术投入,组织学术活动及合作成果产出等方面的情况。

2.3  阶段性产出评价

阶段性产出评价,宜包含以下内容:

——阶段性成果与项目要求的一致性:即阶段性成果是否符合项目委托者要求;

——阶段性成果创新性:即阶段性成果的创新程度;

——阶段性成果引领性:即阶段性成果是否处于科学前沿引领地位;

——阶段性经验总结:即项目实施阶段中形成的对后续研究或其他研究具有可借鉴性的经验,包括失败经验与教训;

——阶段性人才培养成效:即项目实施阶段中培养研究生、专业人才以及研究团队等情况。

2.4  阶段性影响评价

阶段性影响评价,宜包含以下内容:

——阶段性成果科学价值:即阶段性成果(如代表性论文、论著、奖励等)在推动科学规律发现、促进科学技术研究进步等方面所产生的贡献;

——阶段性成果学科贡献:即阶段性成果在健全学科体系、提升学科整体水平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阶段性成果社会效益:即阶段性成果在科技、经济和社会(如国家安全、生态环境、人民生命、科学文化、持续性社会影响)等方面产生的效用。

2.5  实施保障评价

实施保障评价,宜包含以下内容:

——研究团队保障:即项目执行过程中,团队分工是否合理,团队成员是否有效参与项目研究,成员之间是否展开必要的合作交流等;

——组织管理保障:即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团队单位的组织管理和平台条件是否有效支撑项目研究顺利开展,法人责任是否明确,内控建设是否清晰明了;

——文件资料管理:即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研究阶段文件是否齐全,是否在资料管理中应用了新技术,是否满足保密要求等。


3 、验收评价内容(指标体系)

验收评价宜从项目完成情况、项目产出、成果影响、综合管理四方面开展。

3.1  项目完成情况评价

项目完成情况评价,宜包含以下内容:

——研究任务完成情况:即研究目标是否实现并且达到预期目标,研究任务是否完成并且达到验收标准;

——研究内容调整完成情况:即项目执行过程中调整内容的完成情况;

——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即考核指标是否完成并且达到验收标准;

——国际合作交流情况:即合作方在经费、人员、设备、技术投入,组织学术活动及合作成果产出等方面的情况。

3.2  项目产出评价

项目产出评价,宜包含以下内容:

——成果创新性:即项目主要成果(如代表性论文、论著、奖励等)的创新程度;

——成果引领性:即项目主要成果是否处于科学前沿引领地位;

——研究经验总结:即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对后续研究或其他研究具有可借鉴性的经验,包括失败经验与教训;

——人才培养成效:即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研究生、专业人才以及研究团队等情况。

3.3  成果影响评价

成果影响评价,宜包含以下内容:

——科学价值:即项目成果(如代表性论文、论著、奖励等)在推动科学规律发现、促进科学技术研究进步等方面预期贡献;

——学科贡献:即项目成果在健全学科体系、提升学科整体水平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社会影响:即项目成果在国家安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生命福祉、科学文化建设、持续性社会影响等方面产生的等方面产生的效益;

——经济影响:即项目成果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的效用。

3.4  综合管理评价

综合管理评价,宜包含以下内容:

——团队组织管理:即项目执行过程中,团队分工是否合理,团队成员参与项目时间配置是否合理,成员之间合作交流的频次和形式等情况;

——单位组织管理:即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团队单位的组织管理和平台条件是否有效支撑项目研究顺利开展(如,是否运用了信息化管理手段),法人责任是否明确,内控建设是否清晰明了;

——经费管理与使用:即项目各项支出情况,承担单位之间的经费配置以及资金往来,经费预算与执行等情况;

——文件资料管理:即项目研究中各阶段文件是否齐全,是否在资料管理中应用了新技术,是否满足保密要求等。


4 、跟踪评价内容(指标体系)

跟踪评价宜从成果应用及后续产出、科技影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四方面开展。

4.1  成果应用及后续产出评价

成果应用及后续产出评价,宜包含以下内容:

——成果应用情况:即项目产出成果(新发现、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基础科学问题中的应用情况;

——后续成果创新性:即项目后续产出成果(如代表性论文、论著、奖励等)的创新程度;

——后续成果引领性:即项目后续产出成果是否处于科学前沿引领地位;

——后续人才发展:即项目在专业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4.2  科技影响评价

科技影响评价,宜包含以下内容:

——项目延伸与衍生效应:即项目成果引发项目团队的延伸研究或衍生出项目团队其他研究的情况;

——科学发展影响:即项目成果在促进科学研究发展方面所产生的贡献;

——技术突破影响:即项目成果在推动技术发展方面所产生的贡献。

4.3  经济效益评价

经济效益评价,宜包含以下内容:

——成果转化效益:即项目成果对于推动科技成果开发、应用、推广,以及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产业等方面所产生的效益;

——支撑产业发展:即项目成果对于升级产业原有技术、推动产业发展、支撑产业转型所产生的效益。

4.4  杜会效益评价

社会效益评价,宜包含以下内容:

——国家安全保障:即项目成果在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及效益;

——生态环境保护:即项目成果在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支撑生态环境修复,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及效益;

——人民生命健康与福祉:即项目成果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以及在防灾、减灾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及效益;

——科学文化建设:即项目成果在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方法、提升科学伦理水平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及效益;

——持续性社会影响:即项目成果在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产生的持续性效果和影响。

5

基础研究项目评价方法

基础研究项目评价方法选择需要考虑基础研究的探索性、创造性和偶然性等特征,同时要充分考虑 评价目的、评价条件和评价环境。对“0-1”原创性、非共识性和交叉学科型等基础研究项目的评价要遵循项目的特殊性,评价方法要体现项目的独特性。

基础研究项目评价可采用同行评议、多维指数评价法等。

开展评价时,可按照需要选取一种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选择评价方法时宜考虑但不限于以下因素:

——1)与评价目的要求的符合性;

——2)与评价对象的类型、特点的适宜性;

——3)与所处的评价类型涵盖的评价内容的适宜性;

——4)评价方法所需评价信息、评价资源的可获性;

——5)评价的时效性、经济性与可操作性。


1 、同行评议法

同行评议是邀请与项目研究内容相关的专家,通过现场、视频或函审的方式,采用同一种评议标准或规则,共同对科研项目进行评价,并给出评价结果和意见的评价方法。

采用同行评议法时,宜按照评价目的、项目所属领域及复杂程度等明确以下事项:

1)专家具备特定的专业能力和资质条件;

2)专家组规模及构成比例;

3)评价内容与规范;

4)评价形式,如会议评价、通信评价等;

5)评价权利与责任义务;

6)评价宜遵守的职业道德准则等。

为提高同行评议质量和效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宜借助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方法或手段,充分利用多元信息和在线评议平台,支撑同行评议过程。

1.1  专家的遴选与构成

遴选评价专家时宜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原则。按照评价项目内容,在专家库中科学选择同行专家进行评价;在需要情况下,如交叉项目评价也可选取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专家。

——回避原则。与项目申请、承担或参与单位(或个人)有利益关系的专家宜主动申明并回避。项目申请、承担或参与单位(或个人)可提请评价专家回避建议,并说明理由。

——更换原则。评价专家委员会或专家组的成员宜定期换届,成员任期一般不得超过两届,在规定的届期内逐年按照比例更换专家。

1.2  实施步骤

同行评议法所采取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步骤:

1)由评价委托方对拟评价项目进行审查,确定其符合同行评议的基本要求;

2)确定评价内容和评审规则;

3)选择评审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

4)通过评审会议或通信的形式,组织评审专家组对项目和科研成果的有关材料进行审议、质询和讨论,给出专家评审结果和意见;

5)评审专家将评审结果和意见反馈给委托方,由评价委托方综合专家意见给出评价结论和决策。

示例:项目立项专家评审会意见表模板


注:示例中的指标仅为展示同行评议法在常规开发研究项目立项时的使用,不代表任何指标选择倾向性。具体评价中,评价指标选择见开发研究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或按照开发研究项目特点另行设计。


2 、多维指数评价法

多维指数评价法是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对象的特点,确定评价原则,构建多层次的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对各项指标赋予权重、给予一定的分值,根据分值情况,结合其他评价方法(如同行评议)对评价对象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与分析。

采用多维指数评价法时宜明确以下问题:

——1)结合评价目的、评价类型和项目性质界定评价目标;

——2)按照评价原则、评价内容和项目性质确定分析维度、构建评估框架;

——3)在评估框架的基础上,按照分析维度的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按照评价指标体系,对指标进行度量和数据处理,包括缺失和异常数据处理以及无量纲处理等;

——5)确定指标权重,指标权重可以依靠专家判断,或借助其他方法(如层次分析法)进行确定;

——6)采用合理的方法对不同级别或维度的指标进行加权集成,依照加权结果对项目进行合理评价。

该方法宜与同行评议法、层次分析法,专家评分法等结合使用。

2.1 多维指数评价法基本步骤

在使用多维指数法评价基础研究项目时,宜按照如下六步骤开展(见图 C.1):

——1)界定评价目标,明确评价项目类型和评价类型;

——2)明确评价维度,按照评价目的确立评价维度,必要时可以在一级维度下建立二级或三级维度;

——3)建立指标体系,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来反应评价维度,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4)选择计算方法,选择对指标信息进行综合集成的方法(如加权集成法);

——5)数据采集加工,按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数据采集,并进行数据的加工处理;

——6)计算评价结果,按照所确定的指标权重,采用一定的方法计算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图 C.1  多维指数评价法流程图

6

基础研究项目评价程序

开展评价活动前,宜明确评价要素,并对评价要素的内容进行说明。评价程序可按照1~11的过程展开。评价程序的顺序可根据项目评价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1 、明确评价目的

宜按照评价委托方的需求,事先明确评价目的。

评价目的一般包括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提升科研绩效、合理配置科研资源、促进创新和成果应用、科研诚信管理等,部分评价活动可能兼有多种目的。


2 、确定评价依据

宜按照评价目的确定评价依据,评价依据宜可靠合理,结合现实情况的发展变化,具有动态性。

评价依据可包括:

1)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政策性信息;

2)规范性文件、技术标准等;

3)项目合同或协议文件;

4)评价委托方相关要求等。


3、 确定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宜由评价委托方遵循评价依据,按照评价需要确定。评价主体可以是评价受托方,如第三方评价机构;当评价委托方自行开展评价时,评价主体也可以是评价委托方;当项目承担单位开展自我评价时,评价主体也可以是项目承担单位。

评价主体负责项目评价的实施。


4 、确定评价内容

结合项目类型特点、评价条件和环境等确定评价内容(见第6章),宜按照需要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5 、选择评价方法

按照评价目的、评价依据、评价内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见第7章)。


6、 确定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包括会议、通信、现场等方式。按照评价目的、评价类型及内容需要,结合评价对象特点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或多种方式的组合。同一批科研项目评价宜采用同一种评价方式,便于评价结果的可比。


7、 遴选评价专家

按照评价目的以及项目类型特点避选评审专家。遴选专家前,宜明确遴选的原则、专家组构成、专家的专业背景与水平,选取渠道与范围,以及评审过程的相关规定和工作纪律等。

项目宜侧重选择活跃在科研一线的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参与评审,在部分前沿与基础科学领域可引入国际同行。


8、 收集评价信息

按照选择的评价方法要求,可采取实地考察、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焦点访谈、意见征集等方式收集评价所需的信息。信息采集过程中可充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方法和工具。

通常评价信息收集来源于以下方面:

——项目申请、承担或参与单位提供的项目相关资料,如可行性报告、进展报告、研究报告、研究成果及其证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关证明材料等;

——评价委托方提供的项目相关资料;

——国际、国内公开渠道发布的,可采信的相关研究资料,包括数据、实验和报告等;

——评价主体通过调查方式获取的评价相关信息等。


9 、分析评价信息

利用所收集的评价信息,按照所选择的评价方法的具体要求,对采集的评价信息进行整理、求证、判断和挖掘。


10 、确定评价结果

评价主体通过对评价信息的综合分析给出评价结果,并形成评价报告。评价报告通常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对象、评价过程、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信息来源、评价结果和建议、使用说明等。


11 、使用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可以作为评价委托方形成管理决策参考依据。使用评价结果时宜考虑但不限于以下因素:

——评价信息和方法的局限性;

——评价过程的规范性;

——评价实施主体的能力水平;

——评价结果的时效性;

——评价结果的使用风险。

7

基础研究项目评价示例

1 、界定评价目标

综合考虑研究任务计划设计和研究基础与条件,对基础研究项目进行立项评价。

2、明确评价维度

按照项目立项管理要求,结合项目评价目标,评价主体从“必要性与创新性”“研究可行性”“预期成效与价值”“研究基础与条件”四个维度对基础研究项目开展评价。

3 、建立指标体系

评价主体事先按照项目立项管理要求,结合专家意见和评价信息的获得性,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图D.1)。

注:此处指标仅为展示多维指数法在常规基础研究项目立项评价的使用方式,不代表任何指标选择倾向性。具体评价中,指标可根据基础研究项目评价体系选择,或按照项目特点另行设计


图 C.1  多维指数评价法流程图


4 、选择计算方法

评价主体事先按照影响项目成效关键因素的重要性,结合专家意见,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权重结果见表 D.1。

表 D.1  各指标权重结果

评价主体选择加权集成方法计算评价结果,加权集成法计算按公式(D.1):

式中:

S   ——评价项目得分;

i   ——评价项目指标;

Si  ——评价项目第 i 指标项得分;

Wi  ——第 i 指标项的权值,且

其中:0<Wi≤1。

本次评价拟对评分规则进行如下约定:

——评分结果介于95分(含95分)~100分,为特优;

——评分结果介于85分(含85分)~95分,为优;

——评分结果介于75分(含75分)~85分,为良;

——评分结果介于60分(含60分)~75分,为中;

——评分结果60分(含60分)以下,为差。

5 、数据采集加工

选择五名评审专家,整理申报资料,包括项目申报书、可行性报告、研究报告等。结合申报资料,基于申报者答辩(可选),参加评审的5名专家对指标打分,评分结果见表 D.2。

表 D.2  各指标评分结果


6、 计算评价结果

5名评价专家对项目科技伦理和科研诚信进行评议,认为该项目不违背科技伦理,不违反科研诚信要求。

使用加权集成的方法计算专家评价结果,结合公式(D.1)、公式(D.2)计算得专家评分结果。其中,专家甲评 S甲 分,专家乙评 S乙 分,专家丙评 S丙分,专家丁评 S丁 分,专家戊评 S戊 分。

确定待项目评价等级,由专家撰写评价结论,提交评价主体。


7 、确定评价结果

评价主体通过对评价信息的综合分析,参考评审意见,在专业化判断基础上给出评价结果,形成评价报告。


8 、确定评价结果

评价委托方参考评价结果,综合多方面因素,做出最后的评价决策。


科鉴检测踏遍华夏大地,只为为您送来专业服务…

 更多阅读 

科鉴检测经验分享|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技术就绪度评价方法与注意事项指引

技术就绪度评价方法解析——新材料技术成熟度评价

〔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系列标准介绍——GB/T 22900—2022 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

〔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系列标准介绍——GB/T 41621-2022 开发研究项目评价实施指南




点击关注 更多资讯




鉴检测是一家专业致力于提升产品质量与可靠性的智力服务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卓越的可靠性研发能力、多项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拥有可靠性与环境试验、软系统与信息安全测评、安全测评与元器件筛选实验室及军工级的试验检测和技术服务能力。


科鉴检测实验室具有国家认定和认可的CMA、CAL、CNAS、DILAC检测资质,专注于装备、仪器设备、诊疗装备、机器人、轨道交通等领域,为产品研发工程化和产业化提供高效、经济的可靠性工程技术和解决方案,先后承担多个国家级科研课题,已为国内上百个研发团队提供可靠性技术和检测试验服务,帮助多个研发团队快速提升研发产品的可靠性水平。
【联系我们】
❥电话:4001089880
❥网址:www.svtest.cn
❥邮箱:kj-sv@svtest.cn
❥传真:020-31707367

【联系地址】

❥广州总部:广州开发区科学城玉树创新园J栋
❥北京分公司:北京市海淀区北清路160号93幢
❥河北分公司:石家庄市鹿泉区山尹村镇滨海路19号2号楼
❥湖北分公司:武汉市洪山区青菱都市工业园QL014号第一期3栋1号楼
❥安顺高新区检测中心:安顺市平坝区安顺国家高新科技大楼
❥长沙办事处:长沙市雨花区保利东郡8栋1803房

\\ | /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我们尊重原创,凡转载“科鉴检测”文章均需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Copyright ©2007-2024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