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环境 | 聚光科技“基于活体荧光藻分类的水华预警技术”获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认证!

2022-12-22 09:22:58, 智慧环境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



日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2022年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和示范工程名录(公示稿)》出炉!聚光科技申报的“基于活体荧光藻分类的水华预警技术”、“山东商河经济开发区化工产业园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项目”分别荣获环境监测类别2022年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奖项!

此次评选工作历时半年,经推荐、形式审查、专家评价,共评选出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50项、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工程70项编制成册。

随着“环境保护攻坚战”的持续推进,“水环境保卫战”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以“三水统筹”为战略目标,“水生态”环境保护或将成为下一个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关注点。影响水生态健康的首要因素就是“水华”,外号“水体杀手”。

你知道什么是水华吗?被称为“水体杀手”的水华有什么危害?

水华又称藻华,发生在海洋中则被称为“赤潮”,是由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含量过高等因素导致藻类突然性过度增殖的一种自然现象。水华涉及到的藻类在淡水中主要有蓝藻、绿藻,在海水中主要为硅藻、甲藻等。

淡水中的水华现象以滇池、太湖和巢湖等最为著名,蓝藻水华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大,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也最为严重,最大危害是通过产生异味物质和蓝藻毒素影响饮用水源和水产品安全,特别是蓝藻的次生代谢产物——微囊藻毒素能损害肝脏,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除此之外,水华爆发还会干扰和破坏水体生态平衡,造成水生生物死亡、水体环境缺氧、水生生物中毒等。

藻类,承担着水体含氧及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而近年来,各地却频繁出现藻类爆发过渡而引起“水华污染”的现象。研究表明,“水华现象”是一种二次污染,一部分未经处理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流域、海洋,加之港湾养殖业的废水排放,导致流域、近海水质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这也是“水华现象”爆发的最大诱因。

水体富营养化的水质污染现象并不是近年来出现的“新问题”,一项研究显示2012年全球大型湖库富营养化水体个数占比就达到了63%,早在07年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就爆发过一次严重的蓝藻水华,导致水质急剧恶化、水中生物大量死亡。前不久,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2年1-9月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数据也显示:我国204个监测营养状态的湖(库)中,富营养化的占30.4%

不难看出水华现象已然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无论是前期监测,后期治理均存在难点,各国也一直在积极探索着水华有效防治的技术与策略。此次获评的“基于活体荧光藻分类的水华预警技术”,正是专门应对“水体杀手”水华的最新先进技术。活体荧光藻分类?水华预警?如何分类?怎么预警?光听这技术的名字,让人一头雾水却又不明觉厉。

为了一探究竟,我们特邀聚光科技水生态特色医学部的戴研究员给我们深入解读这项技术的独特之处!

 基于活体荧光藻分类的水华预警技术

“基于活体荧光藻分类的水华预警系统”由感知层、基础支撑系统、数据库系统、综合应用系统、信息展示层五个层级组成。”

“用通俗的话来说,整个系统就是由硬件+网络传输+软件组成。”戴研究员介绍到,“首先水质检测设备对被监测区域的营养盐指标(CODmn、TP、TN、NH3N)和五参数指标(水温、PH、电导率、溶解氧、浊度)进行实时监测,活体荧光藻分类检测设备根据深度做出藻分类的剖面数据,采集到的数据通过外围的信息传输系统将检测数据实时上传到平台端,平台根据氮磷比、各种营养物质的限值、水温、溶解氧藻密度数据、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给出水质达标情况、水华风险预测以及水华日历,并且当出现水华风险的情况时,平台能够生成水华爆发风险事件,给出水华预防、治理建议,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减少水华带来的影响。”

 创新与突破

“其实国内外对于水华预警监测技术的研究,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预警的超前性、精确度、以及应对方案的研判上还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技术难点。我们水生态特色医学部研发团队聚焦技术难关,历时3年的研创与沉淀,终于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并在2018年已将此项技术推向市场,实现了产业化落地。”戴研究员介绍到,“此前针对水华预警监测的成熟产品大部分是国外厂商的,我们的这项技术不仅实现了国产化的掌握,并且对比国外产品,在细分度、精准度和研判分析有效性等方面都更加优秀。”

  • 从无到有:0向1的创新

技术层面:多激发荧光光谱法实现水体藻类的分类测定

传统的水华监测预警系统只能进行生物总量或叶绿素a总量的监测和风险预警,但是对即将爆发的水华主要藻种究竟是蓝藻、绿藻还是硅藻、甲藻却很难进行准确预测,此前,在国内市面上更是还未出现成熟的产品。区别于传统产品所使用的的单波长检测技术,聚光科技采用多激发荧光光谱法对光谱算法进行了创新性的优化,在传统总量测定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藻类的精准分类检测,使得水华预警监测藻类成因的种类判定更加细致了。


为什么要区分形成水华的主要藻种呢?戴研究员介绍到,“虽然水华爆发均会对水体生态系统平衡造成极大的干扰和破坏,但是不同藻种之间对于生态平衡破坏以及对人体的健康威胁影响情况不一,评估风险程度和应对措施也需要进一步精细化;另外抑制不同藻类的水华形成,大原则上虽然都需要减少氮磷等营养元素的输入,但是不同藻类之间生长喜好也存在一定差异,例如铁、锰元素会对甲藻爆发起到催化诱导的作用,蓝藻在PH较高的环境中生长较为迅速等,利用这些藻类的生长喜好,可以针对性进行预防处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应用层面:“动静”结合布局更大更广范围的测定

这套水华监测系统设计中创新了“动静”结合式监测应用场景,“动”由无人船搭载藻分类、五参数等秒级出数仪表组成应急监测系统进行不定点的大范围移动巡视,“静”则由全太阳能浮船站在固定点位通过SIA系列产品+藻分类产品进行营养盐实时在线监测以及不同藻类分类测量。针对重点区域,可灵活扩大监测范围,丰富测量数据,更全面掌握水质实时变化情况,使分析、研判的结果更加准确。此外,“在线(浮船站)+应急(无人船)”的应用创新组合,还实现了“平战结合”的预警管理,在保证平时常态化监测的同时,还能在突发环境问题发生时,快速切入应急监测模式。


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应用层面,这套水华监测预警系统都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0走向1的创新突破之路,不但弥补了国外产品的缺陷,也填补了国内水华监测设备的空白。


  • 由量到质:1向100的突破

实现低浓度叶绿素a的精准测定

在实际应用中,水华监测预警系统运行准确可靠最关键的点就在于叶绿素a测量的准确性与否。戴研究员指出,为了确保监测预警的精确度,这套系统在传统意义测准叶绿素a的基础上更是考虑了叶绿素a的生物性特征,加入了温度补偿算法使得叶绿素a的测量结果更加趋近于手工测量的结果,同时也更贴近实际情况。


“对于某些藻类,如硅藻,它的特征色素是类胡萝卜素、墨角藻黄素,叶绿素a含量相对较少,其单位浓度叶绿素a对应藻类的浓度相对较高,在硅藻水华爆发时,水体中叶绿素a的浓度测定结果相对仍是比较低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水体中较低浓度叶绿素a实现精准测量,才能准确分析和预测藻类的群落变化。藻类分类温度补偿技术,解决了目前市场同类产品采用单一温度补偿导致的测量精度不足的缺陷,叶绿素a浓度的精准监测,使得水华预测更加准确。”

实现了全套国标法高配

“整套系统的监测设备,包含营养盐、风速、风向等都采用了国标法配置,确保了预警系统的整体准确度较高,预测误差控制在30%以内。” 戴研究院补充道:“当前这项技术主要应用于河流、湖泊的水质监测,助力客户实现水环境质量达标和水生态平衡的目标。”


 应用化与产业化

此次评选指标不仅关注对“技术”的创新突破,更是强调“成果转化”的实用性与应用化。


戴研究员介绍说,该套水华系统作为国内先进技术,当前落地应用情况也是较为理想的,目前和国内大型院校和研究院所都在合作中,并且实现了在部分地区环保局、水利局的试点应用,当前落地建设应用中的项目已有3-5个,均取得了不错的预警效果。“这些项目就是通过模型算法科学分析各监测点数据,总结历史规律,提前预测3-7天藻类变化、爆发的情况,并根据模型确定水华的主要因素,为客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本地化水华防控建议。”

 坚守与展望


今年11月五部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在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的重点任务水生态完整性保护修复技术中提出要着力研发湖泊藻类水华控制技术,而水华的监测预警这一步既是污染防治起始点也是收尾点,水华的污染防治实现“闭环”才是当下解决水华环境问题关键一步。

戴研究员也表示当前水华平台仍有很多可提升之处,整个团队已经马不停蹄的投入到将系统功能向前延伸与向后延展的开发之中。“实现水华预警监测技术的‘闭环及产业化’是聚光科技水生态特色医学部专家团队未来2-3年的奋斗目标。目前平台已实现水华预警和主要原因分析,未来的研发规划会聚焦于治理措施以及源头追溯,向前一步增加''溯源''功能,向后一步增加治理层面的应用,根据主要原因和趋势从专家库的角度提供更经济、更环保、更快速的可供选择的治理途径,明晰水华从哪来到哪去的每一个环节,打造大型一体化综合性平台。”


不仅如此,整个团队始终秉承着“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在测定叶绿素a的精准度上始终追求着超越与突破,努力研磨出更精细化的藻分类、更精确的叶绿素a测定技术。


今后无论是实现预报周期的延长、藻分类监测更加精细,还是误差范围不断缩小都是整个团队一寸寸进一寸寸磨结成的硕果,相信你也和聚光科技一样,对未来水华监测预警系统的不断完善与突破充满着无限期待!让我们一起静候佳音!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Copyright ©2007-2024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