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100】独家对话吴晓滨:创新不能只追求“第一个”,下个十年百济神州要这么做

2021-04-27 15:09:54, 白晨 梁蕾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4月10日,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指导,赛默飞世尔科技、E药经理人共同主办的“2021中国医药创新100峰会”在上海隆重开幕。在赛默飞与E药经理人联手打造的媒体采访间,来自科学界、政策相关部门、协会、产业界的专家领导们接受了大会主办方的独家采访,就当前医药创新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以下内容转载自微信公众号:E药经理人

在成立的第十一年,百济神州的创新布局再提速。

2021年4月,百济神州的广州生物药生产基地商业化生产正式获批,首批获准用于商业化生产的8000升产能将被用于生产PD-1产品替雷利珠单抗。早些时候,百济神州与诺华达成合作,以开发和商业化替雷利珠单抗,总交易金额超过22亿美元,这也创下了目前国内单品种药物授权交易金额最高记录。

而如果时间线再往前,2020年百济神州的两款自研产品替雷利珠单抗和泽布替尼在中国获批上市。根据年报数据显示,这两款自研产品在2020年的销售额分别为10.55亿元和2.7亿元,两款产品的收入占到了产品总收入的65.27%。此外,同年7月,百济神州还完成了价值20.7亿美元的全球生物医药股权融资之最。

对于百济神州来说,过去十年,通过一系列创新布局成为中国医药创新的先锋代表。而在中国医药生态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大背景下,百济神州会展现哪些不同的发展特点,并实现快速超越也是业内关注的焦点。

4月10日,在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指导,E药经理人、赛默飞世尔科技共同主办的“2021中国医药创新100峰会——见证中国医药崛起 汇聚中国创新实力”上,百济神州总裁吴晓滨在E药经理人与赛默飞联手打造的媒体采访间接受了独家专访,详解中国创新未来发展以及百济神州新十年的关键词。

百济神州总裁吴晓滨

01 迭代创新仍是主流
在“2021中国医药创新100峰会——见证中国医药崛起 汇聚中国创新实力”上,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前首席科学家徐增军表示,创新药不一定要是一个全新的东西,不一定要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东西,但它一定是要满足临床需求的东西,一定是能给患者带来新的治疗体验的东西。

对此,吴晓滨也表示,不能只追求“第一个”,而是能够提供在临床上超过现在现有治疗手段和治疗水平的产品,哪怕不是新的分子式。

百济神州一直都是中国医药创新的先头部队。从在研管线来看,百济神州未来挑选的“主战场”还是在肿瘤领域。适应症方面,百济神州布局了白血病、淋巴瘤、非小细胞肺癌、鼻咽癌、卵巢癌、输卵管癌等多种血液瘤和实体瘤。靶点方面,则覆盖了PD-1/PD-L1、BTK、PARP1、PARP2、TIGIT等热门靶点,同时也涵盖了BCL-2、OX40、HPK1等不算拥挤的赛道。

E药经理人:中国医药创新进入的新阶段,您认为在这个阶段会有哪些新的特点?

吴晓滨:从大环境来看,随着越来越多的本土创新药出现,对进口药的依赖性在不断降低,价格也在不断下降,这对国家和百姓来说都是利好消息。具体来说,第一个特点我们现在的创新大部分还是聚集在me too和me better,也就是迭代创新上,但这不意味做不出大的药,关键是要做出差异化的迭代药品,就能有好的发展。第二个特点就是中国药企和产品的国际化进程在逐渐加深,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

E药经理人:您觉得未来中国医药创新生态会以fast follow为主,还是会以first in class为主?

吴晓滨:大部分肯定是fast follow,小于50%的有可能是first in class。现在业界有一个误解,实际上me too和me  better这种迭代创新仍然是世界上创新药的主流,包括大公司也是这样,例如立普妥、Keytruda以及阿达木单抗等,全球排名前列的几大药品都是fast follow,而不是first in class。

刚开始做first in class,除了风险大以外,还会有很多不完善,就像第一代产品一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而第二代、第三代迭代产品可以很快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迭代创新,来弥补第一代无论是疗效还是安全性方面的不足,把这个产品做得更好,这是何乐而不为的事情。

所以不能只追求“我是第一个”这种目的,其实这不是初衷,初衷是能否提供在临床上超过现有治疗手段和治疗水平的产品,哪怕它不是新的分子式,而是经过改造的,但是能提供比现在治疗手段好很多的效果,这就是不得了的成就。如果做了一个新的分子式,还不如原来的治疗效果,那这个first in class就没有意义了。

E药经理人:未来十年,如果创新药企能够跻身中国医药行业TOP 10之列,会有哪些标准和量化准则?

吴晓滨:首先营业额一定要达到TOP 10,今后10年里,我相信TOP 10中至少有一半应该是创新药企业。

E药经理人:现在整个医药创新生态发展非常快,在技术上和生产工艺上,您认为还有哪些需要突破的瓶颈,怎么能更好地解决现在面临的挑战?

吴晓滨:我们需要解决的瓶颈其实还是蛮多的,比如生物制药的培养基,各种制剂里的佐剂以及疫苗配套的设备等很多需要解决的东西。虽然主流上可能已经跑起来了,但辅助的东西可能很多还是比较落后的。不过只要大家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中国人非常聪明,非常吃苦耐劳,非常勤劳勤奋,所以这个问题会很快解决。但是在制药这个行业里面,我觉得最大的还是政策,如果政策不断的改善,人才的聪明才智、资本的力量,再加上中国人的勤奋,将会是不可阻挡的滚滚洪流。

02 新十年开启
“今后十年TOP 10的公司里一定会出现新面孔,我希望这些新面孔里有一个是中国面孔。”

吴晓滨口中的新面孔,显然希望会是百济神州。已经走过十年发展的百济神州,实现了很多“第一个”,而按照吴晓滨的规划,在下个阶段产品管线要更深更广,而在国际化上则要“跑起来”。

对于更深更广的管线来源如何分配,吴晓滨坦言并不会有具体比例,百济神州要“两条腿走路”,在加大in house力度的同时,也欢迎外部合作。此外在国际化上,吴晓滨认为,对当地人才的招纳是核心关键之一,也将助力公司的国际化进程。

E药经理人:新阶段,百济神州在行业的角色和面相应该是什么样的?

吴晓滨:我觉得很多东西都需要第一个人去尝试,百济神州做了第一个尝试的角色。比如作为生物制药企业第一个在美国上市,第一个被美国FDA批准的中国创新药,创造了22亿美元的交易额的是百济神州,此外走向一带一路的也是我们。总得有人去尝试,现在百济神州还在做first in class,我相信我们也会走在整个业界前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E药经理人:过去十年,依靠国际化和创新布局百济神州成为中国医药创新大军中的代表性企业。对于百济神州来说,下一个十年的关键词会有哪些?您为百济设定的阶段性目标是什么?

吴晓滨:首先,大力推进我们的研发管线,不仅是做深,还要做广。目前在肿瘤领域,我相信百济神州的管线产品不仅和世界上其他biotech公司相比,甚至是和big pharma相比都是相当丰满的。很多人看了我们的管线以后都不禁会“哇”一声,这是我们下个阶段很重要的标志。

另外一个就是国际化,疾病没有国界,医药也不应该有国界。很多疾病是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我们把中国的事情做好了,将来一定会惠及全世界。所以百济神州不仅要走向发达国家,而且要走向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国家是证明我们行,但真正缺医少药的,尤其是缺少临床疗效非常好的带有知识产权的专利药、创新药的是发展中国家,例如一带一路国家是真正的缺医少药,但他们又负担不起欧美公司的高价,这恰恰是中国创新药企能够给这些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利益的着力点,所以在这一点上百济神州会坚定不移地做下去。

E药经理人:如果说下一个十年百济神州要做深做广产品研发管线,怎么来分配不同的创新来源比例?

吴晓滨:目前我们在北京昌平建立了小分子研发中心,在上海建立了大分子研发中心,我们的科研人员很快就会超过一千人,这个规模在国际上也是比较大的。除了in house以外,我们还和广大的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包括大专院校和药物研究所。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来源就是license in,包括引入早期和中期的项目,也都是我们发展的路径之一,所以就是两条腿走路。

E药经理人:这个比例是五五开吗?

吴晓滨:这个不好说,因为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肯定是有很多机遇,也有很多巧合。当然我们希望更多的是从in house出来,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加大力度在做in house,但同时我们也非常欢迎和愿意和做得好的伙伴来进行合作。

E药经理人:就国际化来说,百济神州在新十年和过去有什么不同?

吴晓滨:对于百济神州来说,过去十年的国际化应该说是刚刚起步,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有一个产品在美国获批。当然,今年我们还会陆续有不同的适应症获批,其他的产品也会在欧美市场进行申报。我相信在接下来的十年百济神州的国际化是一个快速跑步阶段,我们会有相当数量的创新产品在国外申报上市。

E药经理人:百济神州如果要在国际化上跑起来,这其中必要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吴晓滨:有很多核心因素,首先是对其他国家监管的熟悉程度,另外就是当地人才的招纳。百济神州有一个国际化的多元管理团队,成员来自全球各个国家。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Copyright ©2007-2023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