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迷雾,科学防蓝光

2021-03-28 06:01:56, 蔡司光学 卡尔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


防蓝光眼镜一直是热议话题,市面上众说纷纭,有的视蓝光如洪水猛兽,觉得应该全部防护;有的则认为防蓝光是智商税完全没有必要。

那么,蓝光究竟是什么?应该怎样看待防蓝光呢?

今天我们带大家深入解析蓝光,科学认识防蓝光。

蓝光是什么

光是视觉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眼可见光的波长在380-780nm之间。蓝光波段(380nm到500nm)是光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人的视觉以及生理息息相关。

人的视觉形成离不开太阳光,而太阳光就是自然界中最强的蓝光光源。现代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人工蓝光光源,例如LED灯(发光二极管)和数码电子设备屏幕。

蓝光都是有害的吗?

蓝光具有两面性,既有潜在危害,又对我们的健康有积极影响。被科学界所广泛认可的是,蓝光不仅对视觉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同时它也对提高警觉性,改善情绪和生物钟起着重要的作用。

部分电磁光谱

蓝紫光谱(380-500nm)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高能可见光(380-450nm)和有益的蓝光波段(450-500nm)。

潜在有害蓝光

蓝紫光谱中的高能可见光(HEV)已经被证实是光诱发眼疾及慢性视网膜损伤(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主要成因。这部分波段的蓝光对人眼具有潜在危害。

光子由于其具有的高能量使得它和生物组织能够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相互作用,越高能的光子往往越会增加眼部健康风险的机率。值得一提的是,高能可见光可以引起视网膜的氧化性损伤。不同于紫外辐射,蓝光可到达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感光细胞,并与之相互作用。高能蓝光可以引发细胞损伤。有研究表明蓝光比光谱中其他颜色的光对视网膜的损伤更大[1]。

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电子产品日渐普及,同时疫情更加速了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各种数码电子设备使用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不知不觉间,我们的眼睛越来越多地暴露在各类人工蓝光光源的环境当中。

如上图所示,白炽灯、现代白光LED和太阳发射的光谱在380-500nm之间,虚线是典型智能手机的显示屏光谱。这张图显示了LED和数码产品显示器发出的蓝光与传统光源相比具有较高的强度。

数码视疲劳

相信许多人都曾有因过度使用电子屏幕而数码视疲劳的体验。

数码视疲劳,以前也曾称为计算机视觉综合症(CVS),包括用眼过度、视觉相关的症状、弱视问题,这些都和大量使用电脑和数码产品显示屏、高强度阅读和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相关。

当用眼需求超过了眼睛自身调节维持清晰和舒适视觉的能力范围时,就会导致我们的视觉系统过载——这种过载最终会造成视觉疲劳。

数码视疲劳,包括眩光、视力模糊、眼内或眼周疼痛、干涩和眼疲劳等症状,这些都和大量使用数码产品显示屏、高强度阅读和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有关。

蓝光和数码视疲劳

蓝光与数码视疲劳有一定的关系,可能产生视力模糊和视觉不适等症状[2]。 当短波蓝光通过人眼介质的过程中,可诱发光物理效应,造成两个负面效应——光散射和纵向色差[3][4]。

第一个负面效应是光散射。这种效应会导致视网膜中的“视觉噪点”增加,从而导致目眩、视觉对比度降低,最终造成数字视疲劳。

蓝光在人眼中的散射示意图

第二个负面效应是纵向色差,这种效应会使视觉图像可能看起来模糊,或有明显的彩色边缘。

蓝光、绿光和红光(FB、FG和FR)的不同焦点。蓝光焦点位于视网膜的中央凹前1.5屈光度的位置,而不是聚焦在视力最清晰的中央凹上,因此会产生像差。

有益蓝光

蓝光中也包含了有益蓝光,它能够触发人体正常的生理过程,对控制生物钟、维持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是感光细胞,它们能在明(昼)光和暗(夜)光条件下产生视觉。另一类感光细胞即内在感光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pRGCs),它们并不会对视觉产生影响,但可以感受到光的强度,驱动瞳孔孔径控制和其他生理和心理机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在昼夜节律中发挥关键作用,它有助于我们的健康和睡眠周期。

蓝光对视网膜的照射可调节褪黑激素分泌从而影响醒睡周期。其中464nm-490nm波段的蓝光对褪黑素分泌的抑制效应最为明显[5][6]。

有研究表明,蓝光对于儿童眼球发育也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科学防蓝光

正确认识蓝光以及了解蓝光对于眼睛健康的影响,才能正确选择防蓝光眼镜。电子数码产品和人造光源中的蓝光对人眼是否产生危害取决于接触的波段、强度和时间等多个因素。如果日常工作生活在户外比较多,配戴非防蓝光镜片更合适;如果经常长时间高强度看电子屏幕,则建议配戴防蓝光镜片。

在选择防蓝光镜片时也要注意,如果镜片不能阻隔的短波高能蓝光,起不到蓝光防护的效果;而阻隔率过高,屏蔽了有益光谱的蓝光,则可能造成过度防护。透光率差、颜色明显泛黄的防蓝光镜片也可能导致眼睛视物色彩失真,清晰度下降,反而造成视疲劳。所以镜片防蓝光不是屏蔽越多越好,透光率和防护都要兼顾。

蓝光有潜在风险但也有益处,眼镜的本质目的是看清看好,理想的防蓝光的镜片应该在阻挡潜在有害蓝光和保留有益蓝光之间取得科学的平衡。

这样,我们便享受有益蓝光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又能防护对眼睛的蓝光伤害,缓解因使用数码产品带来的视觉疲劳感。

了解蔡司镜片更多防护功能:

紫外线防护

紫外线即紫色之外波长更短的电磁波,总体不可见,但也有少量和可见光重叠的部分。在光谱中,由于它的电磁波频率比肉眼可见的紫色电磁波频率还要高,故俗称为紫外光。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全年,全天候,无论是在冬季或夏季,无论是在晴天,甚至阴天。长时间的紫外线照射也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风险,长期暴露于紫外线中不仅对皮肤有害,对眼睛也是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能引起各种形式的眼部疾病,且年龄越小晶状体越通透损伤越大。

蔡司紫外线双重防护技术,帮助您对抗紫外线伤害,享受清晰视界。

病毒灭活技术

疫情防控常态化,戴口罩能保护口鼻,但眼睛却常被忽略保护。配戴框架眼镜能抵挡飞沫,增加一重防护,但是镜片属于高暴露性表面,沾染到病毒、细菌等可致病微生物的机率极高,且致病微生物可附着于镜片表面上长期存活。人们无意识触碰眼镜后又摸了口鼻,无形中就增加了致病风险。

蔡司升级镜片镀膜技术,升级蔡司钻立方防卫膜,能够灭活镜片表面99.9%病毒细菌*,为健康增加多一重防护,为眼睛竖起防卫盾。

*基于ISO21702:2019对包膜病毒进行效果测试(测试病毒名称为甲型流感病毒H1N1);基于ISO22196:2007和GB/T31402-2015对革兰氏阴性菌(测试细菌为大肠杆菌ATCC8739)和革兰氏阳性菌(测试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P)进行效果测试

多重防护 更强保护

蔡司镜片新品即将推出

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1] Behar-Cohen F., Martinsons C. (2011).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for domestic lighting: Any risks for the eye? Progress in Retinal and Eye Research, Volume 30, Issue 3, 239-257.

[2] Rosenfield M. (2011). Computer vision syndrome: a review of ocular causes and potential treatments. Ophtalmic Physiol Opt., (5):502-15.

[3] Rucker F. J., Osorio. D. "The effects of longitudinal chromatic aberration and a shift in the peak of the middle-wavelength sensitive cone fundamental on cone contrast." Vision research, Volume 48, Issue 19, 1929-1939.

[4] Cozza F., et al. (2019) The effects of two longpass filters on visual performance. J Optom. Journal of Optometry, Volume 13, Issue 2, 102-112.

[5] Brainard G.C., Hanifin J.P. (2001). Action Spectrum for Melatonin Regulation in Humans:  Evidence for a Novel Circadian Photoreceptor.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Volume 21, Issue 16, 6405- 6412.

[6] Prayag A.S., Muench M. (2019). Light Modulation of Human Clocks, Wake, and Sleep. Clocks & Sleep, 193-208

扫码关注卡尔蔡司光学发现不一样的奇迹之旅

//Lenses by ZEISS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Copyright ©2007-2024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