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申请国自然,这凋亡外泌体研究还得再改造一下

2023-05-24 16:08:41, 花博


上一次我们看了这篇去年小CDD上发表的文章,虽然通路表型和分子都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自噬、凋亡、caspase-3、外泌体,但研究思路和角度确实和我们常见的“套路化”研究不同(咋一看以为这“水刊”文章老掉牙,仔细品竟然还学到点东西)。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篇文章的论证过程:
血清饥饿处理血管内皮细胞(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 电镜结合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自噬体/溶酶体/自噬溶酶体/凋亡外泌体 → 分别干预自噬和凋亡/caspase-3验证两者对凋亡外泌体形成和释放的作用 → 凋亡外泌体免疫原性的探索(与临床缺血再灌注中的排异反应关联)。
思路比较简单,亮点在于每一步实验设计比较严谨,都使用多种干预手段,观察细致,且排除可能有的干扰选项,将本文的主角——凋亡外泌体与较为常见的凋亡小体作区分。
此外,本研究也回答了外泌体研究中的两个关键问题:
1.为什么要研究外泌体?有什么临床意义?
前期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外泌体,即内皮细胞凋亡后产生的凋亡外泌体,可能与疾病发展密切相关;
2.研究的外泌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凋亡外泌体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到组织微环境中会引发免疫反应,产生抗-LG3抗体,从而加重免疫排异反应。
然而在上文的结尾花博也提到,这篇文章如果就是这样的话,并不适合国自然申请,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创新性不足:仅有“凋亡外泌体”这个表型概念相对较新,其它部分都是经典通路和分子;申请国自然至少要有2-3个创新点;
2.机制深度不够:由于本文涉及的通路和机制基本已知,因此缺乏分子互作方面的机制研究,相当于偏重于观察,而轻原理,这样的研究不太适合国自然;
3.研究层面不足:本文主要为体外研究,与临床关联的程度较小,不太符合医学部对国自然项目的要求。因此需要增加体内和临床样本的观察和研究。
那么如何才能将这篇文章的优点转化,融入国自然项目申请的设计中呢?
花博给大家一个角度:虽然这篇文章不能作为国自然申请框架,但是作为前期基础还是比较适合的。因此,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设计一个符合要求的国自然课题。
比如,我们以此文为基础,即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会发生凋亡,且生成和释放凋亡外泌体(ApoExos),该外泌体包含LAMP2LG320S蛋白酶体等标志物,但缺乏凋亡小体标志物
因此,这篇前期基础里可以提炼的内容有:
细胞类型:血管内皮细胞
表型:凋亡外泌体(ApoExos
疾病方向(非临床问题):缺血再灌注损伤
小编上pubmed查了一下,凋亡外泌体的概念确实比较新,仅有两篇文章都是该实验室发的。另外还有一种“凋亡细胞外囊泡”,也是类似的概念,有少量高分文献提到。另外,国自然中标项目中查到相关课题3项,因此相对来说是比较新颖的表型,可以作为一个创新点。

本文中研究的是凋亡外泌体的形成和释放过程,解决了外泌体“从哪儿来”“怎么来”的问题,因此后面如果要设计课题,可以往“到哪儿去”方向考虑。
例如,可以提出的科学问题有:
Ø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外泌体是否会造成缺血再灌注器官(e.g. 肺、肝脏、心脏等)某种细胞的损伤?(即靶细胞是什么)
Ø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外泌体中除了LG3,是否还有引起排异反应的免疫原性蛋白?是否有其它特异性蛋白存在?
Ø凋亡外泌体中20S蛋白酶体的作用具体是什么?
进而可以提出的课题假说是:血管内皮细胞来源的凋亡外泌体中蛋白成分X通过XX机制调控A细胞Y表型,加重/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我们知道外泌体中除了包含蛋白,还有核酸、代谢物(脂质等),那么我们可以有选择地通过实验收集凋亡外泌体,质谱或测序等方式筛选关键分子。
此外,A细胞我们可以选择肺泡上皮细胞、肝细胞、心肌细胞(根据器官决定),也可以选择与排异反应密切关联的免疫细胞类型,同样通过收集的凋亡外泌体处理这些细胞,看看是否会有表型的变化,从而确定我们假说中下游的要素。后续的机制设计就和以往的方法一样,这里就不赘述了。
就像上述第一个中标基金的标题:“MSCs来源凋亡细胞外囊泡转运miR-155介导内皮细胞自噬调控血管化促进皮肤组织再生的机制研究”,就包含了以上我们提到的要素:凋亡外囊泡来源细胞(MSCs)、靶细胞(内皮细胞)、靶细胞表型(自噬)、临床问题(皮肤组织再生中的血管化)、关键分子(miR-155)。
大家也可以举一反三,将这些思路匹配到适合自己研究的疾病领域和方向,这样不就get了一个与传统外泌体研究相比,更有新颖性和辨识度的课题了吗?

如果您或者科室有科研上的困扰
扫码备注:科研合作

阅读推荐: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Copyright ©2007-2023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