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快我国工程博士高质量自主培养体系建设的建议

2023-05-12 11:09:15, 创新研究



【按】本研究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工程博士自主培养的突出短板问题,提出以国家战略和新兴产业需求为导向,前瞻性布局工程博士培养方向,进一步优化工程博士的规模及专业结构;进行企业工程博士学位点建设试点;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体制和工程博士培养新模式等建议。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工程博士处于工程人才培养的顶端,是前沿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新生力量,对提高我国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全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工程博士培养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严要求和新期待。


一、新形势下亟需加快推进工程博士高质量自主培养体系建设


一是产业革命的持续推进对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给我国制造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ICT人才生态白皮书》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从业人员缺口达到1246万,其中,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领域人才缺口904万;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新材料领域人才缺口300万人、生物工程领域人才缺口25万人。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特别是面向新一代前沿技术的工程博士培养尤为关键。

二是全球高等教育革命对工程博士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科学技术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柱,受到各教育大国的重视,欧美等国相继推出满足产业人才需求的工程博士学位教育计划。


首先,强调人才培养的跨学科属性,新技术的快速迭代要求学科领域的布局应具前瞻性,引导基础与应用学科交叉发展,进一步推进学科建设。

其次,注重人才培养的开放协同属性,传统的学科专业架构已经不能承载人类社会面临的新问题,开放、包容、合作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新动力。

最后,关注人才培养的产业需要,新技术、新时代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紧跟产业发展方向,提升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增强面对新业态变革的竞争力。

三是国家战略需要高层次工程人才队伍的强大支撑


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其人才部署,我国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等众多产业规划和国家政策提出了相关要求。


首先,亟待提升围绕高科技高层次、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关注度,满足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

其次,亟需培养一批专业型和复合型导向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人才,通过专业精通人才的培养解决特定技术难题。

最后,亟待探索跨学科、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举措,优化校内资源、协同行业企业,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我国当前工程博士自主培养的突出短板问题


一是我国工程博士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


当前工程博士尚没有公开的统计数据,工程博士作为专业学位博士的主要构成,专业学位博士的数据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工程博士状况。


从总量规模来看



我国专业学位博士的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均偏少。据《2021研究生数据报告》统计,2009年我国专业学位博士招生规模为851人,所占比重仅为1.37%。2019年,专业学位博士招生规模突破一万人,达到10386人,占比9.9%。虽然近10年发展中,专业学位博士招生规模持续增长,但总体招生规模仍与学术学位博士差距较大。截至2019年底,我国累计授予专业博士学位才4.8万人。


从结构占比来看



我国专业学位博士毕业占比和招生占比五年平均值均为3.8%,学术型博士占比为96.2%,专业学位博士的比例明显偏低。


从发展趋势来看



近五年我国专业学位博士的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快速增加,其中2020年专业学位博士招生人数增加至13719人,但仍难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需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预计我国高技术产业R&D人员数量将由2018年66万人增加至2025年136万人,现有工程博士存量难以满足高技术产业研发需求。

二是企业参与工程博士人才培养的激励政策不足



一方面,工程博士培养成本较大,案例研究访谈中有部分企业表示,“工程博士一年培养成本10多万元,两三年下来就是三四十万元,对企业而言是不小的成本”。

另一方面,工程博士培养时间一般为4-6年,周期较长,毕业后会不会继续留在本企业工作难有定论。

因此,企业往往将参与工程博士培养视为间接的利益损失,参与意愿不强。部分企业认为,“国家重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战略计划非常好,但目前还缺乏强有力的配套财政支持政策和相关制度性设计,校企合作缺乏稳定性,企业动力不足”。校企合作工程博士培养亟待在体制机制方面实现新突破。

三是高校工程博士培养过程中实践性不足问题长期存在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是一种应用型学位,强调学生能够利用前沿理论与方法解决企业工程技术方面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尽管不少试点单位在工程博士培养的实践性方面积极探索,但多数试点单位大体上依然沿袭传统学术型博士的培养模式,实践训练体系建设依然薄弱。


首先,“学科型”传统教学方式,导致工程博士和工学博士无明显区别;

其次,实践训练体系建设和运作滞后于工程实践和产业发展,导致培养出来的工程博士“眼高手低”;

最后,试点单位和联合培养企业缺乏深度融合,导致科技和企业“两张皮”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四是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博士培养模式创新不足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要求培养兼顾专业型和复合型两大类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博士。当前,我国工程博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距离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还有一定距离。


在顶层设计上,当前工程博士培养在面向复杂问题的跨学科课程体系设计、校企深度融合培养不足;

在实践环节上,亟待创新校企融合举措,打破课程和师资的弱联结,创新平台资源整合新模式;

在平台保障上,亟待探索新型研发机构、未来技术学院、企业大学等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建设。


三、加快高质量工程博士自主培养体系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是以国家战略和新兴产业需求为导向,前瞻性布局工程博士培养方向,进一步优化工程博士的规模及专业结构


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前瞻性布局工程博士人才培养方向。瞄准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一批以关键重大技术为基础,具有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等特征,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设立相关领域工程博士专项计划等措施,前瞻性布局工程博士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满足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将“钱用在刀刃上”。

优化研究生教育的结构和规模,提升工程博士规模和比例。工程博士教育应适应工业4.0时代前沿产业发展的需求,在现有基础上稳步优化工程博士的招生规模和招生结构,争取2025年实现工程博士招生规模突破1万人、提升工程博士规模在研究生教育体系的结构比例。重点倾斜面向国家战略需要的核心产业领域招生规模,打造一批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层次应用型“国家队”,重点突破行业“卡脖子”技术、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难题。

二是以企业工程博士学位点建设试点为抓手,有效发挥各类龙头企业在工程博士培养中的主阵地作用


试点放开工程博士学位的企业授予权资格,进行企业自主办学的体制机制改革。明确企业标准设置,鼓励符合资格、条件具备、社会责任强的高科技龙头企业探索以企业为主、高校协同的工程博士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工程博士培养过程中的统筹优势。

赋予工程博士试点高校更加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立科教产融合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改革以高校为主的工程博士培养机制,强化高校和企业在博士生培养方向、过程和实践平台的深度合作,实现优势资源的交叉互补,充分发挥企业在工程研发和应用实践等关键环节上的资源优势,瞄准国家重大项目需求,在工程技术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三是以政策创新和激励体系建设为突破点,充分激发企业参与工程博士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探索出台相关税收、财政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主导或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探索性设计以财政补助或企业培训经费可减抵税收制度,支持企业和高校设立联合培养博士项目,激励企业主导设计工程博士的项目实践情境,推动企业成为工程应用人才培养主体.

充分尊重行业标准,鼓励试点高校深入行业企业,解决企业重大实践难题。鼓励试点高校围绕行业标准开展工程博士人才培养,深入企业生产制造环节,攻克行业“卡脖子”技术和共性技术问题,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行业竞争力,激发企业参与工程博士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四是以长效化和专业化实践体系建设为核心,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体制


鼓励试点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培养载体建设。持续引导试点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机制,联合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社会资本等打造一批产业化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新兴研发机构等新型载体,为工程博士培养提供“自由学习、前沿探索、实践应用、成果转化”四位一体的创新性实践平台。

充分发挥企业育人主体作用,全面优化校企协同育人新体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技术前沿能力、市场需求预测、平台资源提供等方面的核心优势,深化校企协同的工程博士培养共同体建设,以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为纽带,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共建专业课程、共建师资队伍、共同推进技术创新等方式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的紧密度,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

五是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指引,探索工程博士培养新模式



在培养目标上



明确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行业标准和高校特色。立足国家战略需要和竞争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高校“双一流”建设,鼓励试点高校围绕专业型和复合型方向,培养一批具备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队伍。


在课程内容上



鼓励高校进行跨学科探索,着力推动交叉复合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鼓励试点高校面向前沿技术和重大工程实践问题,打破学科界线和院系壁垒,强调将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学科相融合,设置由通识基础、工程基础、专业选修、工程经济与管理和工程前沿等模块组成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再次,在培养链条上,持续优化各培养环节的整合贯通和有效衔接。深化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学生海外研修体系和学生创新体系的复合衔接,积极探索集“课程学习、实践实训、国际交流、技术研发、创新创业”为一体的复合型工程博士培养新模式。


在考核评价上



探索形成高校和企业协同考核模式,强调成果的前沿性、应用性。工程博士要以行业标准来考核,以解决行业领域“卡脖子”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问题为目标,强调工程应用和技术创新价值,鼓励探索论文、专利、技术攻关、新产品等多类型成果考核形式。

文章来源: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科研项目“关键领域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的体制机制研究”


作者:林成华、张维佳、陆维康、周文文(浙江大学
来源: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研究报告》
第14期(总第551期)2023-3-24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Copyright ©2007-2023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