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4 17:39:26, 华大智造MGI
华大集团执行副总裁、东区首席代表
会议伊始,首先由华大集团执行副总裁、东区首席代表杨爽作开场致辞。杨爽表示,近年来,大人群队列在精准医疗领域的重要价值逐步凸显,日益成为国际生命科学与疾病领域的前沿与焦点。大人群基因组研究是一个体系性的工作,需要建立科研、临床、产业协同发展与成果转化的良好机制,同时,充分利用队列研究的成果为国家的卫生政策和临床决策提供关键依据,也是摆在行业面前的巨大任务。在多年发展历程中,华大一直以生命时代探路者的身份,不断推动着以基因组学为代表的多组学研究突破及发展应用,一步步向“生命时代”迈进。未来也将不改初心,持续用自身在工具开发和基础研究方面的能力为行业和合作者赋能,与大家一道为“生命时代”的真正到来而努力奋斗。
华大集团副总裁、《生物经济》主编
基因科学是一本教科书。杨焕明院士以抗击新冠疫情为例,他指出,中国政府在2020年1月12日向全世界分享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图谱,这标志着我们已经悄悄地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抗击疫情带给我们最大的认知和认同是:基因组学及其核心技术——测序对生命和健康极具重要性。
杨焕明 院士
杨焕明院士提到,生命科学史上有两场“革命”。首先,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距今已经70周年,这是生命科学的第一场革命;人类基因组测序则是生命科学史上的第二场革命,它开创了合作新文化、开辟了组学新领域、催生了解序新技术。
基因变成信息,就此改变了我们对生命的认识,而测序技术则是基础。杨焕明院士强调,基因测序技术面临三项挑战,即数据、智能化和人才的培养。目前,测序技术经历了自动化和规模化,经历了痕量核酸测序、生态/混合样品先测后“解”、液体活检的多股浪潮,探索不同层次的表现型和巨大数量样本的采集和分析是细胞/发育生物学的又一场革命。此外,杨焕明院士还提到人工智能的运用以及人才队伍对于测序技术的重要性。“只有大科学、大数据、大平台、大团队和大合作才能成就序列化、数字化、规模化、产业化以及全球化的技术突破。”他表示。
人体外貌特征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健康疾病的关系——
基于自然人群队列的发现
汪思佳研究员对人类遗传及表型特征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他指出,在对围绕EDAR基因的研究中,他发现其中V370A位点的突变会对多个表型产生影响,包括汗腺密度、毛发粗细及卷曲程度、铲形门齿、耳垂及下巴形态等。这种现象叫“一因多效性”(Pleiotropy),即一个基因同时影响多个表型。基于“一因多效性”可延伸出两个研究方向:人体外貌特征差异的遗传发育与进化机理以及人体外貌特征差异与疾病/健康状态的联系。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副所长
在过去十年间,汪思佳研究员通过与多个人群队列的合作,采集了超过万余例的同时拥有人体外貌特征数据与多组学数据的样本。其中针对指纹花纹表型的研究发现肢体发育相关基因决定指纹花纹,该项成果于2022年发表在Cell杂志。而其针对皮肤生理表型在自然人群中个体差异的机理研究则获得了德国“CK皮肤生理学研究奖”。
汪思佳研究员作为核心骨干参与了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项目通过系统的精密测量,包括分子表型测量系统、细胞表型测量子系统、影响表型测量子系统和功能表型测量子系统对人类表型测量数据标准体系进行跨尺度、跨时空、多维度的构建和测量。利用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产生的深度表型数据,汪思佳研究员将进一步对人体外貌特征与疾病和健康表型的一因多效进行解析。
A Pangenome Reference of Chinese populations
复旦大学
“通过群体水平大规模基因组测序研究,我们希望了解人类基因组序列的功能意义和表型结果,以及复杂表型/疾病的遗传学基础。”徐书华教授表示,理解人类基因序列功能的三种典型途径包括:从基因出发的实验研究、从表型出发的医学研究、基于基因序列变异的群体遗传和进化分析。其中针对自然人群的“人体实验”是非人工设计的,我们自然人群本身就是一个人体实验场,能够反映表型和基因变异的遗传起源、群体历史和适应性进化等信息,从而了解人群形成和演化历程、理解现代人类遗传差异、指导医学研究。
徐书华教授牵头的中国人群泛基因组联盟,联合包括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在内的多家高校机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将显著提升NGS的基因变异判读准确性和精确性,有助于建立东亚人特异基因组变异参考数据资源和搭建相应的计算分析平台,进行复杂结构的变异解析。
Elected member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Data Science Institute (DSI)
复旦大学
——广州出生队列全基因组学研究 I 期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主任医师
2012年-2022年,广州出生队列已经招募5.4万对母子,建立了国际标准的千万级生物样本库,在库标本超过280万人份。队列内的样本与临床信息紧密结合,同时还进行多维表型数据收集,包括孩子心肺功能,体成分、肌肉力量等,对后续研究提供关键表型数据。邱琇教授指出,其中儿童癌症的发病率、死亡率数据是最难收集的,但对更全面认识各种因素对健康的效应至关重要。
据介绍,母婴基因组测序研究方面,一期研究已经完成约2000对母婴的全基因组测序;首次从遗传学角度揭示中国汉语言的差异,开展了母婴多表型GWAS研究,建立跨代孟德尔随机工具变量,剥离宫内环境和遗传的效应。
二期研究正在进行中:将逐步累积约1万对母婴全基因组测序数据,聚焦妊娠疾病/健康结局,包括:死胎、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早产和胎儿生长受限等。
中国代谢解析计划ChinaMAP:疾病遗传易感性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曹亚南研究员介绍,中国代谢解析计划目前主要针对疾病的方向包括:流行病,遗传性疾病、核心的慢性疾病(包括2型糖尿病等)。曹亚南研究员举例了中国人群血液病组学的研究发现:1.指环病毒,在76.7%的个体中发现TTV(Torque teno virus)和TLMV(TTV-like mini virus)。30.3%的个体中检测到HHV-4(EBV),高于欧洲人群队列的报道(14%)。2.乙型疱疹病毒(Betaherpesvirus)广泛检出:其中HHV7为 13.2% , HHV6A为0.36%,HHV6B为1.09%,HHV5为1.03%。
曹亚南研究员提到,新发现的良好标志物或者靶点,仍需要进行生物学功能的验证,以确定其是否可以作为疾病诊断或者治疗的标志物。希望ChinaMAP研究能够通过功能验证体系,在中国人群中发现一些重要功能的通路,或者解释部分基因在中国人群或者东亚人群发生作用的功能。
大规模中国人群单倍型参考序列的构建与研究
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医院副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系统遗传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医疗数据是高度敏感的,这类数据的种类有很多。例如在关于某种罕见疾病的科学研究中需要用到的数据,包括基因数据、移动医疗数据、电子病历数据(疾病、家族病史)等等。这些数据需要脱敏才能进行使用。然而,恶意攻击者结合公有数据库(例如,社交网络数据和脱敏数据)可以反推出被隐去的身份和敏感信息,使原有的保护手段失效。因此,我们需要更强有力的技术,能切实有效地保障医疗数据和患者隐私的安全,同时又不影响数据的可用性。
王爽教授指出,通过隐私计算技术(结合联邦学习,可信计算环境、多方安全计算等多种底层技术)来保证数据检索、模型参数交互、模型推理等数据应用过程中数据和隐私的安全性,使数据使用过程可追溯的同时确保计算结果精度。
圆桌论坛
(从左至右)沈侠教授,徐书华教授,王爽研究员,马晓慧研究员,汪思佳研究员,曹亚南研究员
对于“药厂如何能更广泛有效地参与大人群基因组研究”,多位嘉宾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天士力研究院专业院长马晓慧研究员表示,国际上高质量的人群队列组学研究在相关疾病领域(如罕见病、肿瘤等)指导包括源头靶点发现、精准诊断等正引领着全球新药研发。当前国内新药研发还处于紧跟国外的“跟”“改”和“买”的阶段,如何避免同质化,实现换道超车,还需要从源头创新-靶点基础研究转化上形成突破。这需要有临床和企业的转化医学团队协同合作,也依赖于测序技术和算法优化提升。
曹亚南研究员认为,从国外经验来说,从基因队列的研究到靶点的开发,再到管线的设计,有很多经验值得学习,对于中国医疗企业或者科研工作者来说,人群基因组研究需要落到“有什么用”上,真正运用到临床前研究、靶点开发、新药开发上。汪思佳研究员则表示,希望科学家和龙头企业进行合作,让科学家更了解一个赛道的底层逻辑,也让龙头企业在技术和资源上进一步投入,这样才能出现颠覆性创新。徐书华教授指出,企业需求和科学家的临床转化还未完全打通,其中的一个问题是,科学家缺乏一定的安全感,这需要从政策环境上提供一定的支撑。王爽教授则表示,药厂是有人群队列研究的需求,但目前数据尚未充分的远未实现共享,这需要法律法规的规范和技术的创新来共同来推动,才能形成产学研用比较好的循环。
此外,专家学者就“如果有人类基因组计划HGP2.0,在全球视野下会对国别基因组重大发展产生什么意义”进行探讨。曹亚南研究员认为,如果有这个计划,希望未来每个人都可及这些信息,让这些信息对每个人的健康服务,这需要整个产业的通力合作。
汪思佳研究员则认为,对于庞大的科学计划来说,数据可以产生的价值决定了支撑该计划的投入。基因组计划产生的数据如果可以进一步包括高质量的表型数据、环境数据等,那便可以吸引更多的产业界投入。而从学术角度出发,基因组与表型组及环境暴露组数据的配套产生,将可以更好地支撑起精准医学、精准营养等更多精准化研究。
马晓慧研究员表示,从应用角度,将更有利于实现精准医学和个性化治疗,也将能带动中国源头创新药物的研发。王爽教授指出,人类基因组计划HGP2.0如果能进一步降低测序价格,则有利于对每个人全生命周期的监测。徐书华教授认为,人类基因组计划HGP1.0的任务是测全字符,尚未彻底完成,那2.0的任务则是对结构单元、遗传代码的识别和进一步解码。
华大智造总裁
会议的最后,华大智造总裁余德健在闭幕致辞中表示,华大智造始终相信生命科技核心工具的力量。前不久华大智造重磅发布的超高通量测序仪DNBSEQ-T20×2,能更好地满足基于超高通量测序的科学研究与临床研究的需求,推动基因组学、多组学和时空组学的大规模测序研究项目的开展,为基因科技的未来提供更多可能。DNBSEQ-T20×2的发布也标志着:一个人的全基因组测序成本从30多亿美元降至100美元以下,进一步满足了更多大人群基因组项目对更高通量、更低成本以及更大规模的需求,加速人人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将“基因科技普及惠民”真正照进了现实。
余德健指出,在未来,华大智造将一如既往地全力探索人群基因组的奥秘,用最先进的工具加速科研成果落地与临床应用转化,助力提升国内外精准预防、诊断和治疗的能力,为精准医学与全民健康的发展贡献支撑性力量。
本文转载自测序中国
End
往期精选
围观
热文
热文
热文
热文
03-24 景杰生物
中科联换届大会召开,海光公司当选新一届秘书长单位03-24
新版GB/T 5750《生活饮用水检验方法》正式发布,海光助力水质检测03-24
生物医学测试中心细胞生物学平台3DHISTECH玻片扫描系统培训通知03-24
生物医学测试中心细胞生物学平台电镜机组NPGS电子束曝光系统培训通知03-24
生物医学测试中心共享仪器平台FlowJo基础操作及数据演示培训通知03-24
生物医学测试中心细胞生物学平台Zeiss全自动数字玻片扫描系统上机培训通知03-24
《多晶X射线衍射技术与应用》-34(第8章 X射线衍射物相定量分析)无标样法-方法的基本原理03-24 北达燕园
HPLC流动相的十个错误操作03-24 北达燕园
颜宁:讲讲如何记实验记录03-24 北达燕园
快来看这几种洗瓶子的方法,专治玻璃器皿不干净!03-24 北达燕园
24小时热门|《自然》:人体最神秘的感官,有了重要发现|人类终于在围棋上赢了AI03-24 领研网
颜宁出任深圳湾实验室主任 | 科研圈日报03-24
硕士与博士差距有多大?读博后从这5点就能直观感受到 | 荐号03-24
BMC即将截止的特刊征稿:传染病的污名化与心理健康;最新的癌症模型和传染病的心理健康 等03-24 BMC中国
全自动游离二氧化硅处理平台03-24 瀚文仪器
PerkinElmer IVIS Lumina III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系统03-24 Sarah
梦想不会发光,追逐梦想的你才是真正发光的那个03-24
《分析化学》第51卷第2期封面文章|基于曼尼希反应的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用于灵敏检测甲醛03-24
北科大&北工大重磅Science!03-24 不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