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2022年度风采录之上海篇

2023-02-09 17:31:56


正文共:3766字

预计阅读时长:4分钟



2022年,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这一年

2022年,是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起点。在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的坚强领导下,在总站指导支持下,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和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强化政治担当,助力打赢大上海保卫战,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团结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围绕全市环保重点任务,推进碳监测评估试点、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监测统一、第五届进博会保障、预警监测体系建设、生物多样性监测、社会化检测机构监督等各项工作。

党建工作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强化政治担当,助力打赢大上海保卫战。

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以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为学习重点,推动党员干部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在市委市府、市局的坚强领导下,积极投身抗疫行动,共同打赢大上海保卫战。成立抗疫先锋队,深入集中隔离点、定点医疗机构等疫情防控一线,监测检查涉疫废水排放情况;加强水源地、污水厂监测,关注水源地安全;加强大气、水质自动站运行维护,确保监测基本工作不停不乱;下发《关于复工复产阶段生态环境应急监测工作要点提示》,指导规范开展监测,推动第三方检测机构复工复产,助力疫后经济恢复。

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发挥,促进党建业务融合发展。

通过开展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最佳组织生活案例评比”等活动,激发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巩固拓展“办实事”成果,为企业办好实事。深化与西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的“党建+技术”共建活动,协作开展阿里地区臭氧超标分析专项工作,巩固帮扶成果;依托派出的驻村指导员前哨,与崇明区陈家镇党委共建联建,结对开展助推乡村振兴活动;加强进博会保障等重大活动中联合党支部建设,共同提升能力水平;通过与区监测站及SGS第三方实验室联建活动,助力提升区站和社会化检测机构能力水平。

多措并举,推进高素质监测铁军先锋队建设。

一是搭建平台锻炼素质。依托“周亚康劳模创新工作室”“五一巾帼创新工作室”,通过参与国家级和市级科技攻关项目,指导青年技术骨干成才。二是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锤炼技能。在今年的大上海疫情保卫战中,成立疫情防控铁军突击队,守护疫情下的上海生态环境安全,全体党员完成社区“双报到”,主动报名下沉一线支援。应急监测队伍冲锋在重大事故应急监测第一线,在反恐应急演练活动中彰显担当。三是筹划市区两级环境监测系统新发展。开展上海市区级环境监测站“十四五”特色站建设工作,第一批特色站包括青浦站创建“生物多样性监测和饮用水源地环境预警监测特色站”,金山站创建“有机特色监测和化工园区特征因子预警监控特色站”。面向全市区级监测站征集上海市环境监测系统内设研究课题,推进市区两级科研能力共同发展;继续成功举办“上海市生态环境监测学术论坛”。 
中心党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罗海林同志主持召开政府采购供应商座谈会

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开展涉疫医疗废水监测监管工作

中心志愿者在社区进行核酸检测取样

业务工作

编制《上海市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大力推进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初步构建7个温室气体监测站和1个背景监测站,有序开展大气环境温室气体监测,逐步开展走航监测和柱浓度持续观测。推进碳源碳汇监测,探索构建全市碳排放核算校验体系。

加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生态环境监测统一。搭建一体化示范区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技术平台,启动示范区空气质量可视化预报会商试行工作首次开展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在六五环境日发布2021年度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完成青浦区境内国控、市控自动监测站点建设和改造项目市控站14座改建国控站2座,新建哨兵站4座编制完成示范区生态质量监测实施方案并于8月23日印发实施启动杭州湾“三统一”监测预警工作,编制《环杭州湾地区空气质量监测预报工作方案》、《工业园区空气污染自动监测技术指南》。

深入开展本市生态环境预警监测体系建设。推进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运用微型站开展17个测点的网格化加密监测。完成本市地表水预警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完成6个国控站新建和8个国控站改建,32个国考水站上下游污染溯源及预警站新建,51个市考水站新建,67个市考水站改建。开展生态监测网络构建,布设涵盖城市、森林、湿地、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全市生态质量样地,研究遥感与地面相结合的生态监测体系;开展涵盖生物多样性、生境调查等的全市骨干河流及主要湖泊的水生态监测。

开展第五届进博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开展长三角区域和苏皖鲁豫交界地区业务预测预报和可视化会商,实现了国内首次由地方层面共同公开发布跨省级行政区域空气质量预报结果。依托陆海空天一体化监测网络,通过长三角区域1326个站点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数据和2000多家重点源在线监测数据、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63个大气超级站监测数据共享,开展污染热点问题快速诊断、识别和成因研判,拓展中长期预报、污染垂直剖面分析、实时排放清单动态更新校验等技术。

加强污染源监管,强化涉疫废水监测管理。一是对监管对象实施差别化的自行监测技术检查要求,统筹安排自行监测技术检查、实际排放量核查与排污许可证例行检查。二是以比对监测抽测结果为依据,强化对浓度长期无明显波动、浓度发生突变等异常数据的审核,打击数据造假行为。三是针对有问题的固定源及排口、超标概率相对较大和环境风险相对较高的因子开展监测,增强执法监测的指向性,提高监管效能。四是编制《涉疫医疗污水总余氯现场监测指导意见》印发各区,有效指导开展涉疫医疗污水现场监测工作。五是进一步规范开展建设项目事后执法检查工作,加强建设项目环保事后监管职责。

配合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生物多样性、新污染物治理行动计划开展。拓展开展全市主要湖泊及十余条主要河道的水生生物监测。参与编制全市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方案,计划开展以生物多样性监测为核心的地面监测,推动遥感监测与地面监测相结合的EQI评价。针对新污染物行动计划,探索新污染物监测技术方法,围绕饮用水源地开展抗生素监测和全氟化合物监测,并针对青草沙和金泽水源地试点开展微塑料监测。

提升实验室和应急监测能力,高效完成应急监测及演练。托中国长三角地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周亚康环境监测创新工作室”,承担或参与十余项国家标准、上海市技术规范的编制,完成新污染物领域几十余项新项目分析方法开发。完成资质认定扩项评审和持证上岗考核,共有4大类9个参数10个方法通过评审,3名授权签字人获批准;26人8大类35项目39个方法82项次通过国家持证上岗考核。建立了对大气、水体等突发污染事件现场快速定性半定量检测和实验室准确定量分析能力。全年参与4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提供及时、有力的技术支撑。开展“抗咸潮保供水”行动制定应急(临时)取水口水质监测方案,对4大饮用水源地和1个备用水源地以及19个应急(临时)取水口所在河道和上游开展水质监测预警。参加“全市反恐应急力量紧急拉动演练”制定《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加强应急监测队伍和能力建设工作计划》,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应急能力建设检查考核中监测中心并列全国第三中心应急监测处置工作小组上海市污染防治攻坚先进集体

加强社会化服务机构监督,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深入开展双随机专项监督检查,精准打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联合市环境执法总队和市场监管部门对30家社会监测机构开展检查。完善分级分类监管机制,提高发现问题和防范化解风险能力,编制《上海市生态环境监测社会化服务机构监督检查工作指南》。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董保同同志在中心调研

圆满完成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

举办2022年上海市生态环境监测学术论坛

上海淀山湖科学观测研究站通过生态环境部专家验收

“抗咸潮保供水”,监测人员赴长江口北支现场踏勘布点

监测人员在东风西沙饮用水源地开展现场采样工作

参与上海石化环境应急监测工作

监测人员开展金泽水源地异味应急监测

获得荣誉

《基于大数据融合的高时空分辨率大气污染物实时排放清单研究及应用》荣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突发环境事故应急监测处置工作小组荣获上海市污染防治攻坚先进集体;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31/387—2018)》荣获上海市标准创新贡献奖标准项目奖三等奖;

《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技术指南》荣获2022年度上海市团体标准典型案例十佳案例;

《加快环境监测数字化转型,提升监测能力和监管水平》荣获2022年度上海市检验检测十大创新案例称号;

周守毅同志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污染防治攻坚先进个人;

唐爱玲同志荣获“2021年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

刘登国同志荣获上海市乡村振兴先进个人;

董励、梁国平、夏晓玲同志荣获上海市污染防治攻坚先进个人。

周守毅同志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唐爱玲同志荣获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2023年,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将持续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上海市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迈向建设美丽上海新征程的实施意见,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持续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监测统一,加快提升智慧监测能力水平,推动监测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往期推荐

生态环境监测2022年度风采录之总站篇
生态环境监测2022年度风采录之重庆篇
生态环境监测2022年度风采录之天津篇
生态环境监测2022年度风采录之广东深圳篇
生态环境监测2022年度风采录之河北篇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Copyright ©2007-2023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