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撷英 | 广西桂林漓江流域发现新物种——桂北琴蛙

2022-12-20 13:25:56


正文共:726字

预计阅读时长:1分钟

2021年,生态环境部印发《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将生物多样性指标纳入区域生态质量评价。为推进广西漓江流域智慧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支撑区域生态质量评价,深入服务漓江生态保护,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漓江流域)生物多样性试点监测项目,针对两栖动物、鸟类、蝴蝶等环境指示生物布设固定样地进行监测。项目实施过程得到了生态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南宁师范大学专家现场协助与指导。

漓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监测现场踏勘

在夏季的两栖类监测中,技术协作单位南宁师范大学的陈伟才等专家在漓江流域发现了两栖类新物种,并依据其分布范围命名为桂北琴蛙(Nidirana guibeiensi)。现场监测结果表明,该新物种生活在海拔300~1300米之间,生境多样,包括稻田、阔叶林的静水池边或灌草丛,目前在漓江流域兴安县以及桂林市资源县都有分布,存在一定的野外种群。

桂北琴蛙

此外,还监测到红吸盘棱皮树蛙(Theloderma rhododiscus),属于第一次在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记录到的新分布的两栖动物。

红吸盘棱皮树蛙

截止目前,在漓江流域固定样地中共监测到两栖动物2目9科26属2315只,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猫儿山小鲵、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虎纹蛙和富钟瘰螈。其中,7种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物种,包括濒危的虎纹蛙和猫儿山小鲵、易危的棘胸蛙、棘侧蛙、版纳大头蛙、瑶山肥螈和富钟瘰螈;4种列入IUCN红色名录受威胁等级,包括极危的猫儿山小鲵、濒危的棘侧蛙、易危的棘胸蛙和富钟瘰螈。与2012年相比,在连续开展监测的样地中,两栖动物多样性总体呈现增加,优势种个体数量大幅度增加。发现的新物种及物种分布记录,均反映了桂林漓江流域生物日趋丰富多样,充分体现了广西漓江生态保护工作成效。

供稿: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Copyright ©2007-2023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