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5 04:10:08, 数据洞见未来
十二年,意味着什么?
2010年12月20日,一所南方的高校横空出世,带着一股闯劲儿破路向前。
2022年2月,这所高校顺利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以11年的时光追上了许多高校几十年的路程,成为了这支队伍中最年轻的生力军。
这就是南方科技大学。
它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肩负着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双重使命。
12年间,南科大完成了一场蜕变。从初入学时看不到校牌的45名学生到如今的10000多名学子,从十几位教授到包含59位院士的1363名教师,从黄土漫天到湖光山色的“最美校园”……
时间在这里缩地成寸,长在深圳春风里的南科大,跑出了适配这座城市的加速度。
南科大以这种爆发式的发展,向世人证明着,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可以创造一个大学教育的中国奇迹。
一种自我迭代
何谓新型研究型大学?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到“要加强高校基础研究,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
“十四五”纲要中,“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被正式提出,这意味着“新型研究型大学”已然成为了一种政策话语。
在这个时期,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崛起显然另有深意。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下,科技进步的宽度、深度和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有全球性与颠覆性。巨浪推动着知识生产模式发生转变。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英国学者吉本斯就提出了“知识生产模式II”理论。他认为,该模式下知识生产是在特定的应用情景中进行的,研究的问题来自某种具体需求或实际问题。
模式I到模式II的转变,催生着大学的自我迭代,我国迫切需要以问题和需求为双导向的新型研究型大学。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型研究型大学将传统大学不适应现代挑战的部分剔除,从而呈现出某些突出的特性,首先在需求与问题导向方面,试图解决一些重大的战略问题以及基础研究领域的问题;其次要在基础研究领域长期坚持,同时培养创新人才;第三要允许新型研究型大学在有些方面先行先试;最后要创新中国大学的模式,走出一条新的办学发展道路。
而南方科技大学,这所从筹建之初就打破常规的大学,以一种试验田的姿态,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变量与增量。
破与立
“南科大要争当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冲锋舟和先遣队”。
这是南科大党委书记李凤亮对南科大的底气,这种底气显然并不是心血来潮。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落脚点在于创新,而南科大正是在创新的土壤上开花结果,这所高校早已构建起适应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机制。
首创基于高考的“631”综合评价录取模式,为尘封已久的高校招生制度撬开了一扇透气的窗。60%的高考成绩是对社会公平的坚持,30%的南科大机考和面试是对自主招生的争取,10%的高中学业成绩是对整体素质的证明。
“书院制”和“双导师制”则将洪堡体系与纽曼体系中和,1-2年的通识教育让学生懂得生活的奥义,其后的专业打磨又最大限度地挖掘着学生的潜能,如此,方能培养出一个“大写的人”。
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极大刺激着青年科学家的激情,科研楼夜晚不灭的灯光照亮着他们加速成长的步伐。
如今来看,众多高校大力推广的“631”“PI”“准聘—长聘”制度正呼应着南科大的使命。它是改革的一面旗帜,也是校徽上的那把火炬,在中国大学迭代到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版图上点燃了一片星火。
大写的“人”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新型研究型大学的首要任务。拔尖的意蕴在于层次,创新的意蕴在于类型。
与传统研究型大学不同的是,新型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上要避免顶尖人才的青黄不接,因此往往更注重一流大学的升学率;在学生规模上呈现博士生在上的“倒三角”结构;在此基础上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综合素养、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身处南科大,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这所学校是真正将学生高高举起的。
南科大坚持“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学生不必忧心盲目选择的专业,所有新生都将不分专业,进入6个书院进行通识教育,在足够了解后,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专业;
书院成为了一个温馨的小社区,在这里,所有的教师、教授都要担任学生导师,因此院士不再遥不可及,他将负责学生未来的学术与生活;
同时南科大一直在推动科研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鼓励教师将一流科研资源转为一流育人资源,产生“师徒效应”,学生大一就有机会进入高水平实验室;
……
在学分制、导师制、书院制和个性化、精英化、国际化组成的“三制三化”下,南科大的人才建设显然卓有成效。
南科大的本科毕业生里,每年70%左右能够在境外或国内的一流大学继续深造,30%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就业。
而在南科大现有的10263名在校学生中,本科生为4804人,研究生为5459人,已然形成“倒三角”结构。
在这样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中,学生是什么样,南科大便是什么样。
南科大校内有一颗古榕树,站立了许多年,它看着年轻的学子走进这里,开启新的人生,又注视着他们走出这里,去往光华灿烂的世界。
自是花中第一流
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能为一个国家的科研作出多少贡献?
南科大教授张立源在初入学校时,头上没有任何“帽子”,在PI制下,他得以组建团队开展研究。只是科研大多“十年磨一剑”,像挖矿一样 短期内难以看到的成果让张立源陷入了资金短缺的困境。
好在南科大向来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学校特批经费,并不以论文进行考核。正是这样,张立源才能在好奇心而非功利心的驱使下,实现“从0到1”的突破,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正回答了开头的问题。南科大用实际行动打碎着外界犹疑的目光。
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中,南科大三名教授当选,夏克青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政和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杰曼诺夫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对于高等教育和经济地位长期不匹配的深圳来说,意义格外重大。
截至目前,南科大拥有包含59位院士、58位国际会士、49位“国家杰青”以及29位“国家优青”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其中60%以上具有在世界排名前100大学工作或学习的经历。
这些人才依托3项国家级平台、32项省部级平台、64项市级平台,毫无后顾之忧地沉浸于科学的无限遐想之中。
在这里,深圳首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不断探索着真理的无穷边界;
亚洲最大、世界排名前三的冷冻电镜实验中心昼夜不停,揭开着生物分子结构的神秘面纱;
人们恍然惊觉,在那些不为人知的日子里,南科大的“火炬”始终光芒万丈。
而这把十年磨成的剑也终于露出了锋芒。
2021年,对于南科大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所大学迈过了十年大关,而雄关漫道真如铁,南科大要锚定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这个目标,选好新型研究型大学这个赛道,迈步从头越。
这一年,南科大确定了自己的校训“明德求是,日新自强”,在当年的开学典礼上,薛其坤校长勉励南科大学子要做爱国爱校的“明德者”,做追求真理的“求是者”,做不断完善自己的“日新者”,做奋发报国的“自强者”。
到2025年,优势学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跻身中国高校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到2035年,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到2049年,主要学科位居世界一流前列,成为贡献力、创新力和影响力卓著的世界一流大学。
在德国模式1.0、美国模式2.0的研究型大学之后,南方科技大学能否打造出中国模式3.0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犹未可知,但我们有理由对它充满信心。
因为从南科大身上,你可以窥见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
12-23
地方撷英 |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强化环境监测外部监督,严守质量“生命线”12-23
地方撷英 | 静夜守护,寻根溯源——江苏省苏州环境监测中心全力开展苏州市区夜间声环境质量问题溯源调查工作12-23
一直咳嗽怎么办?被子会传播病毒吗?居家康复20问20答12-23
转阴后多久能打第四针?关于疫苗接种,10大热点问答来了12-23
叮~您的圣诞祝福请查收12-23
雷尼绍2022年日历大公开12-23 China Marketing
1月促销有礼 | GL Sciences InertSustain系列氨基柱促销活动12-23
国务院任命!师范大学原校长,任教育部副部长12-22
北大重磅Nature:精准预测新冠毒株突变方向!极大助力新冠疫苗和“特效药”研发12-22
95岁院士感染新冠后无人照料?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回应!12-22
年仅51岁!985大学教授因病逝世12-22
两天一夜教您用R语言挖掘TCGA、GEO等公共数据库发表文章(结合生信热点)12月24-25日12-22
跟着18篇CNS文章学单细胞多组学分析(含空间转录组、chipseq、RNAseq、Atacseq外显子)12月24日12-22
机器学习在临床数据挖掘中的应用学习班 12月24-25日12-22
快速发文的新途径:文献计量论文写作发表培训班 12月24-25日12-22
肠道菌群机制研究及如何设计测序方案、测序后的数据如何应用和延伸12月24-25日12-22
多组学联合网络药理学研究疾病机制和药物机制 12月24-25日 周末12-22
孟德尔随机化轻轻松松发SCI 12月24-25日线上培训12-22
哈佛、人大纷纷退出,大学排名就是生意12-22 海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