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6 16:38:07
点击上方蓝字【北大清华讲座】加关注,知识改变命运!
“一般认为《长编》里信息更可靠,这段材料与《宋史》互有参差,我们比对后看到,有些地方却是《宋史》的记录更准确,这要特别注意。”2022年11月23日下午,地学楼308教室,历史学系邓小南教授正在讲授“宋代政治制度专题”课程职官部分,她带领同学们细细分析史料,讲到关键处,更是反复强调。她的语言凝练隽永、逻辑缜密,还不时起身板书。
课堂现场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节课上,所有的同学都戴上了口罩。教室中央摆放着摄像机,似乎提示着,这节课有特殊的意义。
邓小南这学期将办理退休手续,而这门课就是作为“在职教师”的邓小南开出的最后一门课。受疫情影响,全校的课程都改为线上线下融合,而像这样师生围坐在一起“疑义相与析”的课程并不多,之后的几讲,邓小南可能会通过线上课程的方式进行。因此,闻讯而来的学校融媒体中心记者,希望将这次课进行全程录像,留下这宝贵的资料,也留下这段共同的美好记忆。
邓小南授课
在北京大学开设多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引领学术前沿,坚持一流标准……37年来,邓小南一直讲授本科生主干基础课程及核心通识课程,坚持因材施教,备课授课始终“如履薄冰”,所主持的“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通选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并获国家级教学改革二等奖。37年来,邓小南为北大人才培养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在这节课上,和以往一样,邓小南通过大量的阅读材料,带领学生探赜索隐,深入了解复杂繁难的宋代政治制度。
邓小南主张做“活的制度史”研究,所以课堂上呈现的也是宋代制度的实态,而非静态规定和线性的制度发展。比如对于选官制度的探讨,邓小南不是简单地将史料摆出来,而是细致分析史料背后所蕴含的复杂过程。
“我们常常在分析史料时有柳暗花明之感。”历史学系2020级本科生范睿哲说。在对制度史文献的深入解读中,邓小南的课堂不仅仅是“授人以鱼”,把制度史的内容传授给大家,更多是“授人以渔”,即是把读书方法、发现问题的方法,乃至历史学的眼光传授给大家。
在邓小南看来,未来真正从事宋代官制研究的学生肯定很少,所以对思维方式和学术习惯的培养远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历史脉络感、观察问题的眼光和深度追问的能力是学生受用一生的财富。”
邓小南通过板书讲解重点难点
课上,邓小南不时穿插分享自己的研究经验。80年代,邓小南在硕士论文写作时搜寻北宋前期的州县官考词,那时没有电子检索,只能用传统的办法翻书检索史料,找到60余篇。后来有了电子检索,邓小南心中有些忐忑,担心有所遗漏,便用数据库重新检索,结果显示:一条不多一条不少,正好就是当初找到的那些。
“电子检索效率比传统检索高了太多,通过一本本翻书能做到史料纤毫不遗,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情。深深佩服老师对史书的熟悉程度。”历史学系2022级硕士生孙润泽说。
在邓小南看来,“使用电子资源,对研究确实起到很大的帮助,但也可能造成了一些读书习惯的改变,因此掌握读书的方法还是根本”。
“不知道同学们现在中学还有操行评语吗?”考词就相当于长官给下属写的等级评定……邓小南还展示了一张现代社会常见的业绩考核表,来对比讲述宋代“印纸”的特点和作用。宋代政治制度,特别是官僚制度复杂而多变,素来被视为宋史研究乃至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难点,也是较为冷僻的领域。邓小南深入浅出,妙喻连连,用现实中的行政运作帮助理解宋代的官僚体制,出入古今之间,让人不觉滞涩。
邓小南对教学非常严格,也重视细节。“即便邓老师教授的这门课已经很成熟,也依然会不断修改课件,既包括对图片的更新,也包括对学术成果的吸收。邓老师对待课程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我非常感动。”历史学系2022级硕士生焦克龙说。
这节课前,因担心课程改为线上,邓小南对课件进行了又一次修改,“当时我急急忙忙改课件,做两手准备。线上就不方便板书了,有些内容学生可能不容易理解,得把板书内容放到课件里。”
临近下课,邓小南似乎显得有些疲惫。年初她肩膀做过手术,有一段时间带着护具上课。时至今日,邓小南也未完全痊愈。历史学系2021级博士生王通记得,那时陪老师从教室走出来,走廊中冷白色的灯照在老师的手上,清晰地看到她的左手因长期佩戴护具变得浮肿,整整比右手大了一圈。“后来我才知道老师一直忍受着手术带来的疼痛,每晚都需服用药物才能入眠。”
“今天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些,下节课我们通过讨论的形式来进行。”铃声响起,三个小时的课结束了。有的同学如梦初醒,意识到这节课的意义,纷纷走向讲台。同学们围拢在邓小南身边,用一张张合影定格下这一难忘的瞬间。
一名同学把早已准备好的一束鲜花送给邓小南,另一名同学拿出一个金边相框递到邓小南手中,框中的照片是今年秋天,朋友为邓小南在校园银杏树下拍摄的。
邓小南为同学们讲解读书方法
邓小南拿起讲台上一本书页泛黄的《宋史》,这本邓小南特意带来的书,是她读硕士期间写作《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时用过的书。邓小南小心翼翼地翻开书,斑驳的书页近乎脱落。书外书内贴着不同颜色的胶条,书页上满满都是铅笔做的标记。“我们读书没有捷径可寻,要时时追问自己,是不是能够有底气说这段材料我真正掌握了?”神情有些惊异的同学们围拢在邓小南身边,久久不肯离去……
来源: 北京大学新闻网融媒体中心
文字作者:王岩
摄影:曹倩倩、曹含笑
11-26 仪表君
630万,北京林业大学采购真空干燥箱、旋转蒸发仪等仪器设备11-26 仪表君
【虹润冠名】贵州:加强基础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量测试技术11-26 仪表君
诺和诺德X飞镖创新中心 “星起点” 完美收官 大奖花落谁家?11-26 诺和诺德
Cell前沿观点 | 展望未来十年的蛋白质结构研究11-26 望夜
Immunity观点 | 调控性T细胞作为代谢感应器11-26 一只鱼
Cell | 噬菌体中的CRISPR系统详解:基因编辑工具开发的新宝库11-26 木兰之枻
BioArt 磕研一瞬【清华大学篇】|生命科学美图征集 只等你来11-26
浙江大学章京实验室招聘启事11-26
Nat Biotechnol | 鲍哲南等开发集成无线传感和刺激的智能创可贴助力慢性伤口愈合11-26 BioArt
Nat Biomed Eng | 邵志成团队利用人星形胶质细胞再“生”出了脑类器官11-26 BioArt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为格力电器颁发国际认证企业实验室证书11-26
日程公布:2022中国化学制药CMC创新峰会,汇聚上海11-26
首款TCR疗法大卖6亿多元,股价涨60%11-26 药圈涛哥
30亿大品种再下一城!济川药业获批新剂型11-26 药融云
盘点:2022年倒闭的生物技术公司11-26 云
突然爆火的“爬行锻炼”,是个身体友好型动作吗?11-26 生命时报微信
高分纯生信思路:scRNA和bulk RNA联合识别肿瘤分型11-26 紫菀杜仲
Nature Communications| 阿拉伯人群二型糖尿病多组学研究11-26 jing
【材料】南大闫世成教授/邹志刚院士团队在热-电耦合可再生能源制氢领域取得新进展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