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这十年 • 分析篇

2022-10-12 17:50:41


正文共:2670字

预计阅读时长:3分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迅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审议通过了关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等三份重要改革文件,基本搭建形成了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和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生态环境监测的认识高度、推进力度前所未有,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在此期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总站)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排头兵”“国家队”,始终奋斗在监测战线的最前沿,这些变化,我们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奉献者。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们开设“监测这十年”栏目,从总站监测人的视角,展示十年间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取得的进展与成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监测这十年 • 分析篇” 

平凡的岁月  不平凡的事业

赵淑莉 (60后)


十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作为一名总站人,能够从事这样神圣而又不平凡的事业,我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

十年来,我见证了总站监测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扎实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和技术规范研究,建立并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技术体系,指导各级监测机构解决工作中的监测分析技术难题。通过承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和含氟温室气体(HFCs)等国际履约监测及评估工作;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专项调查、监测、研究与评估;研究典型污染物生态和健康效应监测评估、污染成因分析等前瞻性技术方法,积极引领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发展,不断探索先进监测技术,跟踪国际前沿发展动态,为国家生态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监测信息和技术支持,对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在日常的监测和科研工作中,我们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本人有幸于2018年代表总站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十年来,总站培养了一大批包括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尖端人才、一流专家、技术骨干在内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每次专项攻坚、应急任务,都能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充分发挥了生态环境保护“顶梁柱”作用。

十年来,我深深感悟到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作为参与者和贡献者,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钉钉子”精神的实践

许人骥 (70后)


在各种新兴的监测分析技术手段蓬勃发展的今天,总站面临的环境监测分析技术研究工作也是前所未有的艰巨,不仅有新技术新方法标准化的实际需求,还要为采测分离、新污染物监测等环境管理改革提出的监测新问题提供技术支撑。总站分析人以前辈们为榜样,传承并发扬“钉钉子”精神,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

国际履约监测评估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总站分析人在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参考的情况下,攻坚克难,先后保质保量建立并完善了POPs、汞、ODS等多项污染物监测分析方法,保障了国际履约和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调查的顺利开展。针对监测工作中遇到的分析技术难题,总站分析人充分发扬“钉钉子”精神,先后将“COD神药”、总磷测定等“老大难”问题“啃”了下来。我国已发布生态环境监测标准千余项,但目前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研究中还存在传统方法遗留技术问题、新技术新方法缺乏规划等诸多问题。总站分析人积极对接管理要求,通过大量的调研和实验数据,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相关监测分析方法标准评估研究。多年来,先后编写出版了《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指南》、《土壤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水和废水无机及综合指标监测分析方法》等技术工具书;依托科研课题和专项工作,完成了典型区域新污染物监测、生物监测与评价、环境与健康调查等前瞻性研究工作,为后续环境管理需求提供有力支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从零起步,成功组建总站生物实验室并建立了微生物监测、生物群落(形态学)、生物毒性监测等分析技术能力,最终成长为总站水生态监测技术的力量核心。

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迹,也没有针锋相对的督查现场,我们只是在实验室中脚踏实地,像“钉钉子”一样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践行着“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先锋队的承诺。


变化的是技术手段  不变的是初心使命

薛荔栋 (80后)


十年前的我刚入总站工作不久,还是一名监测“小白”。总站也正值技术转型初期,面临着仪器装备不足、实验室分析测试水平较低、在某些技术领域对地方环境监测站存在技术“倒挂”现象等诸多问题与巨大挑战。

十年来,我本人有幸能与总站大家庭一同成长,而年轻的总站分析人顽强拼搏,勇于担当,十年来也迸发出强大的活力,收获颇多:通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实验室比对以及国界河流(湖泊)、饮用水源地、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等监督性监测专项工作历练,熟练掌握各项标准分析方法与仪器操作,监测分析技术能力大幅提高;得益于国家级能力建设项目,先后完成了二噁英和生物两个重要专项技术实验室建设;在地表水、大气、土壤等国家事权上收时的分析技术支持过程中,特别是在编制《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监测任务作业指导书(试行)》、颗粒物源解析等技术文件与具体实践过程中,逐步具备领衔解决重大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问题的能力;针对环境监测分析技术问题与难点,先后完成水专项、气专项、“863”项目、科技部支撑项目、环保行业公益项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等国家或省部级课题,主持或参加环保标准研究项目近百项,在ODS、POPs等国际履约监测、流域水生态监测及风险评估研究、环境损害鉴定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科技成果;在两届全国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全国环境监测应急演练以及历年应急监测工作中,充分发挥技术“压舱石”作用,为环境监测技术全面进步提供有力牵引。

这十年,是环境监测分析技术手段发展最快的阶段,自动化、便携式、高精尖分析仪器的配置,卫星遥感、激光雷达、移动走航等新装备的应用,使得单纯依靠手工采样、实验室分析的传统监测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虽然分析技术手段推陈出新,分析效率大大提高,但分析人应有的严谨求实工作态度、细致认真工作作风不应有丝毫改变,犹记得当初魏复盛院士对我们监测新人的殷切期望:要耐得住科研的寂寞,坚守住工匠精神,以实干苦干,作出经得起检验的成绩。

“十四五”时期,面对“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的生态环境管理需求,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领域的监测尚处在探索或起步阶段,监测对管理决策的技术支撑水平还有待加强,总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总站分析人将秉持 “科学、创新、奉献、卓越”精神,发扬严真细实的工作作风,着眼未来,积极进取,争取更大成绩。


魏复盛院士与总站青年监测分析技术人员座谈

总站生态环境监测分析技术室合影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Copyright ©2007-2023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