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享荟 | 细胞基因治疗系列

2022-09-22 18:58:54 苏州镁伽科技有限公司



细胞基因治疗从工艺技术角度可分为三个主要维度,基因相关的、载体相关的和细胞相关的。上一期我们分享了基因编辑技术,本期来聊一聊载体相关的内容。


1973年11月,PNAS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构建细菌质粒的文章,作者Dr.Cohen等人运用当时新发现的限制酶EcoRI切割双链 DNA 以产生短的重叠单链末端,并通过体外结合构建了新的质粒DNA[1],影响了整个生物学历史的分子克隆技术由此诞生。


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现在质粒的构建方法已发展到超过 37 种,依据克隆的原理不同,可将这些方法分为三大类:单链克隆(single strand overhang cloning)、同源重组(recombination cloning)和megaprimer克隆[2]


三种克隆方法对比


本期推文主要介绍单链克隆的4种质粒构建方法,Ⅱ型酶酶切构建质粒、LIC、无缝克隆、Gibson组装。


Ⅱ型酶酶切构建质粒



Ⅱ型限制酶是一类分子质量较小的单体蛋白,识别和切割双链DNA分子时仅需要Mg2+存在即可。Ⅱ型限制酶能够特异性识别四到六个核苷酸序列,并在识别区内的特定位点内切DNA双链中的磷酸二酯键,产生两个新的DNA片段,所形成的互补的DNA链通过DNA连接酶(通常是 T4 DNA 连接酶)连接形成环状质粒。


酶切法构建质粒是最基本且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但也存在着很多缺点:如DNA 消化效率低下,不同种的限制性内切酶的活性不一致、DNA连接时间过长(37℃ 3h或16℃过夜)等。


LIC



发展至90年代,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不依赖于连接的克隆(LIC,Ligation-independent cloning),LIC运用了T4 DNA聚合酶的核酸外切酶活性,在待插入片段以及线性载体的末端创造了约10-12个碱基的粘性末端将载体和插入片段分别切割后进行退火处理,可形成含有4个切口的环状产物,转化后切口可通过同源序列在体外完成交换重组,达到基因克隆目的[3]


LIC是一种可靠的克隆方法,但由于其序列的局限性而受到限制。因为这10-12个碱基的突出末端不能包含反应体系中存在的dNTP,否则将在该位置发生聚合,阻止T4聚合酶将整个10-12个碱基都切除,因此,LIC仅可用于专门设计的质粒。


无缝克隆



无缝克隆的引物设计及目的DNA片段的扩增,与常规PCR法是相同的,唯一的差异在于载体末端和引物末端应具有15-20个同源碱基,由此得到的PCR产物两端便分别带上了15-20个与载体序列同源性的碱基[4]


通过相关酶试剂处理,同时除去载体与目的DNA上同源片段的双链中的一条链,这样载体和目的DNA两端就露出了能够互补配对的序列,依靠同源序列碱基间的配对能使载体和目的DNA较为紧密的连在一起而无需酶联,直接用于转化,进入宿主菌中的线性质粒依靠自身酶系将缺口修复。


Gibson组装



Gibson组装技术在2009年首次被Dr.Daniel和其同事提出,该技术也可以进行单个目的片段的插入[5-6]进行Gibson连接时首先需要获得末端含有同源区域的DNA片段,一般是通过PCR获得,然后这些片段和酶混合物在特定温度下保温即可完成连接。


酶混合物通常含有三种不同的酶:T5 DNA 外切核酸酶用以产生 3''-ss 突出端;Phusion DNA 聚合酶用来填补缺口;Taq酶用于 DNA 连接酶进行连接。


以上四种单链克隆的细胞质粒构建技术各有优劣,质粒构建的方法还需根据构建DAN重组体的目的、载体、试剂盒等多种因素进行选择。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啦,我们下期继续聊一聊细胞相关的基因治疗技术,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1] S.C. Cohen, ACY, H.W. Boyer, R.B. Helling, Construction of biologically functional

bacterial plasmids in vitro, Proc. Nat Acad Sci. 70 (1973) 3240–3244.

[2] Li, XG, Evolution of plasmid-constru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9 (2022) 1319–1326

[3] C. Li, R. Evans, Ligation independent cloning irrespective of restriction site compatibility, Nucleic Acids Res. 25 (1997) 4165–4166.

[4] R. Benoit, R. Wilhelm, D. Scherer-Becker, C. Ostermeier, An improved method for fast, robust, and seamless integration of DNA fragments into multiple plasmids, Protein Express Purif. 45 (2006) 66–71.

[5] D. Gibson, G. Benders, C. Andrews-Pfannkoch, E. Denisova, H. Baden-Tillson, J. Zaveri, T. Stockwell, A. Brownley, D. Thomas, M. Algire, C. Merryman, L. Young, V. Noskov, J. Glass, J. Venter, C.R. Hutchison, H. Smith, Complete chemical synthesis, assembly, and cloning of a Mycoplasma genitalium genome, Science 319 (2008) 1215–1220.

[6] D. Gibson, L. Young, R. Chuang, J. Venter, C.R. Hutchison, H. Smith, Enzymatic assembly of DNA molecules up to several hundred kilobases, Nat. Methods 6 (2009) 343–345.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Copyright ©2007-2024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