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新闻

专家评述:脂质在精神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或是疾病治疗靶点


蛋白组 代谢组 多组学 中科新生命 脂质组学

近期,精神病领域专家—西京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彭正午博士在医学一区《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杂志发表最新研究成果”The impact of quetiapine on the brain lipidome in a cuprizone-induced mouse model of schizophrenia”,利用脂质组学技术揭示奎硫平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小鼠模型(CPZ模型)海马体、前额叶皮质以及纹状体的脂质影响。脂质组学服务由中科新生命提供。

此外,今年4月彭正午博士发表的另一篇研究论文“The impact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nd fluoxetine on the brain lipidome in a rat model of 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同样也是利用脂质组学技术揭示不同治疗措施对抑郁症大鼠模型(CUS模型)海马体和前额叶皮质的脂质影响。相关成果发表在医学一区《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Biological Psychiatry》杂志上。脂质组学服务也是由中科新生命提供。

以上两篇文章均揭示精神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大脑脂质的变化,对大脑脂代谢的调节很可能成为未来精神疾病治疗的靶点之一。为提供更前沿的领域研究进展和专家视角,中科新生命非常荣幸邀请到西京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的彭正午博士为各位老师评述脂质与精神疾病的研究进展。

专家评述:

据世卫组织报告,精神类疾病很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并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目前对于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还存在效果延迟、复发、不能完全改善患者症状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精神疾病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脂类在维持和调节大脑发育和功能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量的证据表明,脂类在调节突触可塑性、受体表型、能量供应和大脑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参与学习和记忆相关过程。脂质改变在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和焦虑症等精神疾病中均有报道。对大脑脂代谢的调节很可能成为未来精神疾病治疗的靶点之一。

脂质与抑郁症

抑郁症的疾病进程与大脑脂质成分的变化相关。一方面,脂质与脂蛋白在大脑的分布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有关,而且脂质过氧化也与抑郁的表型相关。另一方面,抗抑郁药物可以调节抑郁症患者脂代谢水平。基础研究也显示,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动物模型大脑脂质出现紊乱,而抗抑郁药物干预亦可影响抑郁动物脑组织中的脂质成分。目前对于脂质代谢参与抑郁症的分子机制主要有两种通路:1.糖皮质激素途径:应激造成糖皮质激素增加,一方面通过激活HPA轴调磷脂酶D活性,另一方面直接调节甘油三酯代谢,而引发后续一系列的脂代谢变化;2.炎症途径:应激造成炎症紊乱,进而引发一系列脂代谢变化。其它的作用通路及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脂质与焦虑障碍

焦虑障碍是我国目前患病率最高的一类精神障碍。研究表明,焦虑情绪或行为主要受膜屏障和突触连接的调节,发育关键时期的神经成熟对于焦虑相关神经环路的功能至关重要。妊娠期母体脂肪酸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后代的焦虑风险。此外,神经元的脂质氧化也可导致不受控制的焦虑情绪发生,而且脂质过氧化的增加可能会引起脑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从而导致焦虑。然而,脂质分子水平的变化与焦虑情绪之间的相关性目前还不清楚。

脂质与双相情感障碍

尽管双相情感障碍(BD)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其鉴别诊断仍然存在缺陷。BD误诊增加了患者经历各种社会、个人和职业损害的风险。已有证据表明脂质代谢改变与BD相关,如大脑和外周血中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变化、游离脂肪酸(FFA)、磷脂酰胆碱(PC)和神经酰胺水平的变化等。但是,这些改变也可能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改变有关,BD固有的脂质分子变化特征还有待进一步阐明。

脂质与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SCZ)是一种系统性疾病,除了精神症状,还往往伴有其他神经或精神疾病表型。尽管近几十年的研究证明遗传和环境因素都会导致精神分裂症的产生和发展,但是目前SCZ发病机制的潜在机制尚未完全了解。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脂质代谢和脂质结构的改变也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学有关。一方面,脑白质病理损伤是SCZ的一个关键特征,脱髓鞘与SCZ的发病机制有关。值得注意的是,甘油磷脂、鞘脂和胆固醇组成的膜脂是大脑的重要结构成分,与神经元和髓鞘的结构和功能直接相关。脂质分子可能通过调节髓鞘完整性和神经元功能参与SCZ。另一方面,已有研究表明SCZ患者的外周血脂发生变化,并与抗精神病药物反应相关,而且精神分裂症患者左丘脑的PS和PC增加。因此,调节脂质稳态是改善精神分裂症症状的一个潜在目标,并有助于在SCZ中发现抗精神病药物反应的预测性脂质信号。

专家观点小结:

基于目前研究现状,未来仍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精神疾病患者外周血或脑脊液中脂质水平的变化可以整合到现有的临床风险管控中,从而为精神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其次,不同药物对脂质水平的调节作用及其与疗效和副作用的相关性还不清楚,需要从临床和基础两方面展开相关研究。最后,不同疾病类型和症状与脂质分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尚待研究。

专家介绍:

xmorient

彭正午博士

西京医院心身科副研究员,副主任技师

主要从事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西京医院助推计划等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目前注册并负责临床研究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europharmacology,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and Biological Psychiatry,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等SCI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2篇,总引用率达746次;参编专著3部。为SCI期刊Behavioural Brian Research, Pathology-Research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EBioMedicine, IUBMB Life,Medical Science Monitor,Diabetology & Metabolic Syndrom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以及Environmental Toxicology审稿人。

1602292939209479.png




使用微信扫描此二维码,在手机上查看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