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中草药毒理研究迫在眉睫 代谢组学在其领域应用前景可观

2019-02-20 09:24:22, 刘树民,崔立然 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论文作者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刘树民和崔立然,此文发表在《毒理学杂质》2008年4月第22卷第2期,原题为: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毒性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在全国16家大型医院的药物性肝损伤病例中,中草药占致病因素的20%。3家大型专科医院的数据表明,超过一半的药肝病例跟中药相关。作为肝病医生最为清楚药物导致的肝损害问题,也接触了大量中草药造成的肝损害患者,而对于当前中草药的用药安全问题,众多受访的医生明确表态,“太有必要呼吁公众和政府重视了!”从公众、药企,到学界、政府,中草药肝损害问题不能再被漠视和掩盖。(新闻来源:香港凤凰周刊)

近年来,中药的应用领域和范围逐渐扩大和延伸,学术地位显著提升。由于中药所致毒性和不良反应事件频繁发生,因此,有必要探索和研究结合实验与信息计算处理的新型药物毒性评价技术,解决以往毒性评价体系不能阐明的毒性机制、毒性进程、毒性物质基础。而代谢组学技术正是这样一种有应用潜力的毒理评价方法,通过此项技术可以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中药安全性评价标准深化公众和学术界对有毒中药的正确认识和评价,最终扩大国际范围内对中药的认知程度,促进中药产业化。

1中药毒性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长期受中药毒副作用小观念的影响,中药毒性的现代研究一直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参照化学药品毒性研究方法进行中药毒性评价虽已有一套较成熟的方法,但主要还是集中在急性、亚急性和长期毒性实验上,指标的选择主要集中在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及生化指标的检测。其虽为我们提出了毒性的现象和特征,但并未阐明其毒性的物质基础的变化规律。更未从整体观点阐明中药对机体的生化过程所形成的内源性代谢物和外源性代谢物对毒性的影响和影响规律。另外,在中药(中药材或复方) 中单体化合物的毒性研究方面,由于纯品化合物的分离和量的累积成本较高,其毒性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限制, 且不符合中医药整体观的特点。或仅有离体细胞毒试验和“三致”结果而无整体毒性试验结果,而又由于肝脏在药物生物转化上存在动物种属差异、个体差异(年龄、性别、病理、状态) 、遗传因素、给药途径、首过效应、药物诱导、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影响,小样本的结果难以类推到大样本,所以,有些弱毒性现象往往被忽视或没有被发现。因此,中药的毒性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科学问题。

近年来中药毒性研究在方法学上有了一些新的探索和进展。细胞生物学技术,单细胞凝胶电泳、穿梭质粒、基因芯片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被引入中药的毒性研究中:如陈勇应用高密度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初步探讨了黄药子的肝毒机制。通过相关基因的改变提示黄药子可能抑制了肝细胞的自我修复与再生能力;并且通过基因N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 客服电话: 400-6699-117 转 1000
  • 京ICP备07018254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Copyright ©2007-2024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